美剧《心灵猎人》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有人对过去犯罪调查的三大支柱:动机、手段、机会,不屑一顾,以为已经过时。有一个教授在课堂上宣称:“现在犯罪特点是:随机作案,即兴杀人,没有动机。”可对于本剧集的主角霍顿来说,无法苟同:人们为何会做出种种行为,一定有它的动机,尽管动机是个谜,很复杂,但一定解得开。透过表面动机,能够探索本质原因。霍顿原先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人质谈判专家,和劫持人质的罪犯谈判,最重要的是沟通,当然必定得了解罪犯为什么要这样做。虽然,剧集一开始,人质谈判破裂,罪犯开枪自杀,但这丝毫不影响霍顿对罪犯一定有犯罪动机的坚持。他和搭档比尔,还有心理学专家、顾问温蒂博士一起,开始实施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项目:他们企图了解暴力重罪犯的家庭历史、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经过对比、分析,合成共有的数据库,发表一个研究报告,构建未来犯罪预防和侦破机制。
大致来说,这部剧集由三条线组成:一条是霍顿和搭档比尔,还有顾问温蒂,是如何实施这个项目的;另一条是罪犯犯罪心理呈现;第三条是在实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如何侦破即时发生的案件。这三条线互相交织,共同推动着剧情发展。
先看第一条线,也是本剧集的主线:霍顿和他的搭档、顾问,怎样开拓犯罪心理新领域;他们互相之间,如何既矛盾又协调地展开工作;他们的行动,怎样对行为科学产生深远影响。霍顿起初萌发采访罪犯的念头,只是凭直觉,上司不支持。在采访的方式上,霍顿主张随意、即兴,而温蒂讲究规范、模式。采访遇到挫折,比如,面对不规范采访方式,内部有人告密,上级严格查问。就这三个人本身,也有大大小小问题,霍顿和女友有矛盾,比尔担忧儿子的心理状况,温蒂是同性恋。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在近乎完美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罪犯”,这里的实验室指的是监狱,在那里,他们和重罪犯面对面,通过观察、询问、录音,探究罪犯隐秘的内心世界。
有意思的是,本剧集霍顿采访的暴力重罪犯,像艾德、蒙特、杰罗姆、理查德,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他们以杀戮女性为乐。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残暴?对他们进行比较,是本剧集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比如艾德和蒙特,他们的犯罪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幸的童年,妈妈严厉,爸爸缺失。艾德说:“如果一个女人羞辱自己年幼的儿子,他只会变得充满敌意、暴力和堕落。”而对于蒙特来说,假如父母不离婚,“假如他们让我跟我爸在一起生活,会有不同的结局,我可能会是一个律师。”艾德是一个有条理杀手,什么都经过精心设计;而蒙特是由应激源——即生活中产生的能使双方失去理智的突发性事件引发杀机。艾德和杰罗姆都是有条理杀手,但两者的认罪态度却处于两个极端,前者过度坦白,后者什么都不承认,即使证据摆在他面前。不同性格的罪犯,霍顿采取不同应对方式:对喋喋不休的艾德,他“倾听”,对阴郁的蒙特,他“引导”,对强硬的杰罗姆,他“诱发”,对暴躁的理查德,他“融合”,比如说一些不雅的语言,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温蒂原想先研究,后将研究的模本,运用到现实侦破中,但突然出现的案子,容不得他们多做思考。本剧集第三条线即时破案,和第二条线监狱采访,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狗和老太案”的侦破,明显受艾德案的启发:家庭不幸,都是有条理杀手;“三人共同谋杀案”,和蒙特案类似:应激源引发血案;“少女失踪案”模仿审问杰罗姆的手段,当时用一只鞋子,击溃了杰罗姆的心理防线,如今情景再造——利用犯罪现场找到的证据,让杀害少女的凶手恍若回到案发地点,不由自主地坦白认罪,再无狡辩抵赖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