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我也有爸爸》
1996年3月,黄蜀芹拿到朱小鸥提供的一个剧本初稿。粗粗一看,觉得虽然故事略显单薄,但立意很吸引人:
一个白血病孤儿与一个足球明星之间的情感故事。一个生命弱小,甚至转瞬即逝;一个生命强健,为每场球赛的输赢不惜拼命。但弱者有其自尊自强之心,强者也有怯弱之时。只要活着,人格是平等的,并无强弱高低之分。人与人之间应当能够互助互爱——这种理念很激动人心。
创作之前,黄蜀芹先去采访了当时上海申花足球队的主教练徐根宝。当她踏进申花队的训练场,这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就像影迷第一次看拍电影一样,对片场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看着球员汗水淋漓地在绿茵场上奔跑、碰撞、射门……黄蜀芹竟也产生了上场跟他们一起去奔跑的冲动。
在徐根宝的邀请下,黄蜀芹去看了上海申花队与北京国安队举行的一场义赛,这场比赛所得将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请柬上印着“希望工程”那个标志性黑白图像:一个手握铅笔的女孩,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黄蜀芹心一动:这可以作为这部电影的结尾镜头。
熟悉了球队,就要体验病房里的生活。就像当年跟着裴艳玲巡回演出一样,黄蜀芹这次去了一家医院。原以为孩子得了白血病必已接近死亡边缘,生活也必定灰暗阴沉。可进了医院才发现,病房里充满爱心,气氛很温馨。那些病孩除了因化疗脱发而光着脑袋,与普通孩子并无二致。他们天真、活泼,打完吊针之后总是想尽办法玩耍。大部分孩子毫无病态,甚至因为顽皮而脸色常常是红彤彤的。
于是,黄蜀芹为这部电影定下这样的基调:不必过于沉重,要突出乐观的温馨,还要加上一些幽默感。
扮演足球明星的演员很关键,影片成功与否可以说一半系于他身上。黄蜀芹把“幽默的温馨”作为遴选的重要标准。有人向黄蜀芹推荐台湾音乐频道主持人吴大维。巧的是,黄蜀芹常看他的节目,还总是被他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所吸引,便设法尽快与吴大维相见。一接触,更觉得他身心健康,生动、诚挚。尤其难得的是他身上有着可贵的童心,唯一的缺憾是他不踢足球。不过,吴大维热爱篮球。黄蜀芹想,球类运动应该有相似之处,不会踢足球可以想办法弥补……
护士长戏不多,谁都能演,但戏不多就不容易出彩,难演。黄蜀芹考虑很久,请来了马晓晴。黄蜀芹一直喜欢她的幽默感与表演能力。马晓晴有点犹豫,最后被黄蜀芹说服了——演个成熟的少妇会令喜欢她的观众惊喜。她来报到的第一天就说,“导演,放心。我会演出一个你没见过的护士长。”
眼看角色都一一到位,拍摄筹备也很顺利,就是女主角刘梅的扮演者迟迟定不下来。一天早上,副导演拿着一张照片匆匆赶来,说:“《电影新作》的编辑部主任推荐了一位,大家看看是否可以?”与此同时,黄蜀芹也不紧不慢地拿出一张照片,说:“这是我在一家影视公司看见的,我把照片借来了,大家看看可以?”结果两张照片放一起,大家乐了:原来是同一个人。
既然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她了——薛佳凝,上海戏剧学院一年级学生。巧合的是,她竟然是吴大维的超级粉丝。
1996年8月7日开拍的《我也有爸爸》,原计划45天完成。最后,实拍39天,于9月14日停机。缩短周期省下的钱,用于后期制作。摄制组用上了新式武器——AVID非线性编辑系统,它可以将声音变成可视的波纹呈现在屏幕上,随意组合剪接。这在国产故事片制作上还是首次使用。副导演夏晓昀和录音师排上了十几条声音素材,用丰富多变的立体声效创造出激情与感动,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弥补了拍摄机位不够丰富的缺撼。
这部影片包揽了第七届童牛奖四项大奖——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黄蜀芹)、优秀成人演员(吴大维)和优秀音乐(杨矛),还获得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女配角奖(马晓晴),黄蜀芹获最佳导演奖提名。在国外也获奖连连:199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印度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