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明年有望不退休
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的“悟空”,设计寿命三年。“悟空”原本是这般规划自己的“一生”的:前两年巡天观测,在并不能确定哪个天区存在符合科学观测目标的粒子信号的前提下,按一定规律覆盖整个天区,然后经评估后确定重点观测天区,希望在三年内能累积足够的有效科学数据。实际上,“悟空”凭借大视场、高分辨率的优势,花了不到2年时间就巡天4遍,且获得重大发现。
很多人评价“悟空”是一颗“满分”卫星。它的“身手”到底有多“矫健”?作为卫星的总指挥,朱振才给出了客观的评价:“悟空”载荷的各类科学仪器,经标定,无论是能量、分辨率或方向的测量精度,还是对电荷和粒子种类的辨别能力,都处于很好的状态;再看卫星控制平台,无论是姿态控制、能源保障还是温度控制,也都保持非常好的状态,而且没有退化迹象。“原先我们比较担心的蓄电池、太阳能帆板等有可能退化的部件,目前也没有看到超出预计的明显变化。今年第3季度,正赶上太阳粒子活跃期,卫星的观测工作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悟空’可以有比设计寿命更长的工作时间,为全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更多科学数据。”
科学与工程的“黄金搭档”
“悟空”首战大捷,会不会有“第二代”进一步对暗物质寻寻觅觅?“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批科学成果的发布,是我们在探测和认识暗物质这个‘幽灵’的起点,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希望科学家们在对前期的科学数据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探测计划。我们希望,卫星工程研制和系统设计,能够跟上科学家团队的脚步。”
2011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团队开始对这颗特殊的卫星进行论证,业内很多专家认为这颗卫星质量至少需要3吨以上才能完成。然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载荷为中心、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整星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卫星质量控制在1.9吨以内,仅运载就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成本。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设计,让卫星研制团队与科学家成为“黄金拍档”,“量身定制”卫星平台,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科学探测和科学探测仪器的要求。
更多中国星造访宇宙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十二五”首发星,十二五期间陆续又有实践十号、量子科学卫星“墨子”、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等发射升空。
朱振才告诉记者,“十三五”中国空间科学卫星先导专项中,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去年已立项,预计2021年发射,中国将与欧盟联合探测研究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的关联特性;爱因斯坦探针(EP)与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两颗卫星已进入论证立项程序;同时,还有追踪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全天检测器项目(GECAM)、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等探测项目也已启动论证。作为我国科学卫星研制的主力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积极投入这些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卫星造访宇宙,不仅揭秘宇宙,也更深入、精确地了解地球及所处的环境。“这不是某一个科学团队,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家的使命,而是为全人类认识宇宙的共同需要而不断探索。” 朱振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