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名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学霸儿子”生财有道:给同学讲题、借笔记、帮做作业,全都明码标价。更有甚者,这种“有偿互助”发展到了代买文具、代购午餐。乃至为了抢生意,同学之间互相“竞价”。
学校的态度还不明确,但家长们都被吓了一跳: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何时变得那么市侩了?其实,这真的怪不到孩子头上。仔细看看上面这些“收费项目”,是不是有些眼熟?代购午餐、代买文具,不就是外卖、团购加跑腿服务么?给同学讲题,不就是最时髦的“知识付费”么?
孩子的世界从来都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们只是在模仿罢了。家长们不妨先冷静下来扪心自问一下,平时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现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开口闭口“金钱至上”,那就不能怪孩子“唯利是图”。
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靠做家务从父母那里赚零花钱,这样做是否伤害到亲子关系了?显然不会。那么一两次的“有偿互助”也不会伤及同窗情谊。我们常说现代社会是多元的,要怀着包容的心态,那么就请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定力处理好这些“教室里的生意”。
当然了,学校和家长也要为孩子们设定一些底线,避免“有偿互助”走向极端或被滥用。比如,可以和孩子们约定“收费标准”的“天花板”,以保证赚到的钱带来的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是付出知识和劳动后应得的,而不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欲望,还可以提倡“以物易物、以助易助”,淡化金钱的概念;再比如,可以约定“收费项目”的“负面清单”,作弊、抄袭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以“借笔记”向生病的同学收费也是绝对禁止的;还可以约定赚到的钱该怎么花等等。
总之,视“有偿互助”为洪水猛兽,完全没有必要。当下社会的成人们,若还在用十几二十年前的观念要求“10后”,那才是过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