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焕新重生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连接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未来。其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但当时限于经费不足,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并没有全部实现,仅建成了接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就投入了使用。
时隔八十多年后,杨浦区确立“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最优方式的更新和再生”的保护修缮工作理念,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扩建,从而实现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形布局构想。其中修缮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面积为3960 平方米,扩建面积为10192平方米。修缮复建完成后的总面积逾14000平方米。
修复中新旧相连
步入即将正式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内部,一楼门厅铺设着红缸砖地坪。这些十几厘米见方的小砖块虽不起眼,但因为原来的建筑地下铺设有暖气管道,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新馆加装的空调、消防管道也还是铺在地下,故而在修缮时每一块砖都被编号、拍照,一一拆除,管道铺设完工后再清洗修复、重新铺贴归复原位,分毫不差。
在修缮过程中发现,门厅主楼梯下方的壁龛曾经被墙体封闭,当作杂物间使用,这也使得80多年前的天花彩画得以留存至今。以此为基础,再辅以历史存档中的老照片,为大厅天花彩画的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楼大厅的孔雀门是80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样式精美,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经查证发现,一楼大厅相同位置处也有一道孔雀门,现已遗失。本次修复仿照二楼的门扇样式及材质将其复原,使孔雀门在80年后再度开屏。
打造“杨浦人文书房”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建筑的空间改造中以“支持学习中心”为核心理念,规划了文献借阅、数字服务、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 4个基本功能区。
杨浦区的地域建筑遗存对于本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馆专设“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将是杨浦区图书馆的特色。读者将可以在这座外观传统、功能现代的图书馆,感知到杨浦乃至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开放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引入朗读亭、录音棚等新技术设备,打造有声图书馆项目,为市民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此外,还将举办名家讲座、图书分享、艺术导赏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着力打造“杨浦人文书房”。
馆方提醒,新馆阅览座席共692个,馆内最多能同时容纳800位读者,因文保建筑承重安全需要,达到上限时将采取限流措施。试开放期间每周五上午闭馆。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