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汤爷爷的二胡悲喜
陈连官
■ 汤桂初近影
  文 / 陈连官

  一场初秋的新雨后,走进了老港镇建港村的“美丽庭院”,便和汤爷爷相遇了。

  那天在浦东东南乡野的相遇,是汤爷爷二胡琴声的引领。在走过了清清爽爽的宅前屋后,“燕燕说媒”的琴声让我驻足于汤家宅里的汤爷爷面前。

  新雨过后的阳光不是十分热辣,清新又柔软。汤爷爷就坐在家门口前,手握二胡,拉着我熟悉的沪剧曲调。此情此景,久远的乡情乡愁在传送,雨后飘荡的回忆让人深感生活的美好。

  我随汤爷爷起身走进屋内,在木制的小矮凳上坐下于汤爷爷的膝前,开始了就像孙儿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汤爷爷名叫汤桂初,今年92岁,一生厮守在老港建港村12组的汤家宅里。随着他清脆爽朗的叙述,我便追随着汤爷爷92个春夏秋冬的风风雨雨。

  这把二胡是他20岁不到时,步行到大团镇上买的,屈指一算,70多年了。他说,琴弦换了无数次;他说,种地收工累了,便拉拉,都是一些老曲。

  这把二胡随他串村走巷,和其他人一起组建了“清音班”,拉响在老港的阡陌,成为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问,还去参加清音班吗?他说,当时的伙伴都走在了他的前头,年轻人不想学了。话语间,他有着那么的一丝失落,淡淡的。

  汤爷爷的祖上来自当时南汇县城惠南镇的北门,刚来建港村时,这里是一片芦荡之地。汤爷爷听他奶奶说过,那时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用芦苇搭建的“环龙棚”里。日脚(子)就是这么的艰辛。通过劳作,在他的爷爷置下一百多亩的荡地后,便在建港村繁衍子孙,汤家宅也成为这方土地的大户人家。

  世事无常,汤爷爷的父亲过早去世,他成为家里的顶梁柱。20多岁时,他随亲戚到嘉定去学木匠手艺,两年后满师回到了村里,吃起了“百家饭”,带了七八个徒弟,“汤木匠”名响乡里。

  汤爷爷就这么地想着说着,我在他膝前就这么地倾听着。他抚摸着二胡的琴杆,拉响着岁月的悲悲喜喜。

  经风过雨的汤爷爷,性情甚是豁达。他说他已无所求了,子孙成材成长,和和睦睦,一早醒来,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汤爷爷对建港村12组的“美丽庭院”建设赞不绝口,他说,风景美了,人也美了。

  庭院里建起“睦邻点”后,原先不出门的老人便常常聚在一起。汤爷爷也拿着那把伴了他70多年的二胡,去睦邻点里吹拉弹唱。

  拉着二胡的汤爷爷说,现在的生活,在美丽的庭院里,就是这么舒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自贸区5周年特别报道
   第A05版:自贸区5周年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开在我心中的那一朵莲
汤爷爷的二胡悲喜
古田会议会址(版画)
生命传承
他的脚步急行为尽孝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汤爷爷的二胡悲喜 2018-09-29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