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疾病指由医师或治疗师造成的疾病。其范围很广,数量很多,不是单一个病。各种医疗事故当然属此范畴,这要靠医德和医学知识去减少。误诊也能造成病人心理上的病。目前多见的抗药菌的病也是医源性的,只不过并非某一个或几个医师造成的。此外,药物及治疗的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等也可产生。如放疗及化疗的各种副作用是预期之中的,只能尽量减少,如此等等。
但目前社会中,由于一些人的无知或误解,还有一些不是医师造成的“医源性疾病”,这些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值得注意。
多年前我曾接诊过一名3岁乳房发育的女孩。她因胸部碰到桌边感觉疼痛而由妈妈发现。经过各种检查项目均正常。也没有吃过药品或保健品,甚至有的孩子会把妈妈的避孕丸私拿当糖丸吃,这妈妈均予否认。到第3次门诊妈妈突然想起,几个月前她为了孩子健康曾设法给孩子打过两针胎盘球蛋白!这其中含有不少促性腺激素,这就是“罪魁祸首”。于是诊断基本明确,不必用药,以后自行消退,无任何不良后果。
这类由于好心但无知的“疾病”多得很。我国不少家庭有“小药箱”,殊不知有些人经常头痛腰痛,就拿止痛药吃,长期以后部分人的肾功能减退,还不知病从何而来。近十多年才发现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但有不少医师不知道,仍在用。有的药发生过敏反应可引起血尿,但许多人只想到肾肿瘤,东检查,西化验,浪费资源白白忙碌。如今逢年过节送礼少不了保健品,送礼者当然是好心,其实保健应该靠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保健品还偷加了西药,这些东西造成的“医源性疾病”着实不在少数,而且很难找出源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人们往往同时有好几种病,但看病时各有专科,各开各的药,吃起药来一大把,其中各药很可能产生药物相互反应,这也是医源性疾病,有时甚至比不吃药还坏。
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应元岳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初是我们内科主任。他教导我们:“能不用药就不用药,应该用药的先考虑口服药,不能口服的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作静脉滴注。”尽管时代在进步,但近60年前他的话我以为至今原则上没有变。如今我国大医院急诊室大多有一个庞大而设备齐全的“吊针室”,这在发达国家的医院急诊室是没有的。而大量吊针有些是产生药物过敏反应的来源。
要知道生活方式健康的人自身有一套防御疾病的机制。例如感冒总是要经过一定病程。即使是大叶肺炎,在没有抗生素的时候,经过一定的周期也痊愈了。这使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我听过当时任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教授的一个报告。他讲到上海医学院创办人颜惠卿教授当时在湘雅医学院,在上世纪初期湖南有个大军阀患大叶性肺炎,他连续请了几个名医治疗都无效,最后请到颜教授,颜教授简单地用了几味药,肺炎就好了,那军阀对颜教授感恩不尽。而颜教授却私下里对朱教授说,我去诊时他的大叶肺炎已到灰色肝样变,所以好了,并不是我药的作用。
本人学过三年药科,又在药厂、药房工作4年,再学医做了近60年内科医师,绝不反对用药。但我认为首先要发挥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就像《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靠大自然的空气和水,这样才能保持健康,而不是靠药。否则,“能不用药时用药”,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很可能产生由于无知造成的“医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