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这个家庭找回温暖的,是来自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亲情驿站”的年轻社工们。从2007年开办至今,这个驿站已经为近100个存在亲子沟通障碍的家庭,补上了爱的一课,晓风母子便是其中之一。记者跟随徐汇区社工站社工,和母子俩聊起他们的改变。
儿子绝食六天
和两名社工姐姐朱玉蓉、袁嫣嫣熟络地开开玩笑,拍着妈妈肩膀,笑言自己的新年心愿是希望妈妈“早点嫁出去”……眼前这个开朗中带些腼腆的大男孩,让人无法和曾经的晓风联系起来。
袁女士37岁才生下晓风。晓风爸爸对儿子宠爱有加,妈妈对孩子却没少打骂。2001年,晓风爸爸被查出患有肺癌。每天,袁女士凌晨4时得起床,准备好饭菜送到医院,然后要忙着做钟点工等三份工补贴家用。但是,让她心酸的是,自己的辛劳,儿子似乎并不领情。晓风初中毕业,袁女士替他做主报考了一所职校汽车维修专业。不感兴趣的专业加上有些内向的性格,让晓风和妈妈的话越来越少。中专毕业,短短工作几个月后,晓风就不愿再去上班,一次被妈妈逼得急了,他干脆绝食6天“示威”。
2009年4月,袁女士在四处替晓风找工作时,偶然得知斜土街道阳光社工站开设了“亲情驿站”。“第一次去,我一边哭一边讲,但是讲完之后也有点怀疑,除了倾诉,到底有没有用。”袁女士坦言。
融化亲情冰块
“我们先是通过6次平行活动,分别和母子两人聊,了解他们沟通中的困惑,再将他们心底的想法,传递给对方。”朱玉蓉介绍。第一次邀请晓风来参加活动时,晓风答应得很爽快,这个大男孩也渴望改变和妈妈的关系。
“晓风竟然没有说我凶,而说我很勤劳。”听到社工的转述,袁女士有些惊讶。听到社工告诉他,妈妈说自己“懂事”“不是坏孩子”,晓风同样很惊讶。
打开抽屉,袁女士捧出几年来的活动记录册。字里行间,记录着亲情之间的冰块,是如何在融化。平行小组第四次活动时,同时参加的六个家庭聚在一起。当社工邀请家长和孩子互相拥抱的时候,固执的晓风和妈妈是唯一一组拒绝拥抱的家庭。朱玉蓉坦言,这样的情景,让他们也有些失望,但是,社工们没有放弃。他们发现,母子俩都不善于表达感情,那就借助笔端传递心声。
找到沟通密码
果然,不久之后,亲情驿站举办“感恩征文”,晓峰的笔下,流淌出对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愧疚。“我看到妈妈哭得那么伤心无助,甚至一度泣不成声时,我知道了,原来外表坚强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妈妈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更知道了原来我的言行早已伤透了母亲的心。那时的我,没能给母亲一点点哪怕言语上的慰藉,不是因为我不心痛,妈妈,您还愿不愿意原谅您那不成器的孩子呢?”
这篇征文,最后摘得了一等奖。袁女士珍藏着获奖证书,也珍藏着一幅幅让她泣不成声的画面——颁奖典礼上,晓风制作了一幅幻灯片,“妈妈对不起,您不要太辛苦”。那天恰逢袁女士生日,她第一次收到儿子的生日礼物,一件真丝T恤,也第一次得到了儿子的拥抱,儿子甚至把妈妈抱了起来。在集体游戏中,晓风在妈妈背后贴上便签纸,“身体最要紧,不要老想着减肥”。
亲情驿站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法。袁女士意识到,自己以前过于强势,割裂了亲情的纽带。“我不再总是骂他或者逼他,而是鼓励他,一定可以重新走上社会;也不老说他是坏孩子,而是跟他说,妈妈觉得你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她的改变,换来的是母子俩越来越多的聊天时间,以及晓风逐渐积极的生活态度。世博会期间,晓风报名当了为期半年的公交安检员。去年,晓风不仅找到了工作,还通过成人高考,坐进二工大夜校课堂。所有的学费,都是他自己攒下的。
“让双方学会尊重和接纳,”朱玉蓉说,这是“亲情驿站”修复100个家庭亲子关系,最重要的秘笈。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