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邨”非“村”
沈坚
  沈坚

  近见报上有文言及沪上弄堂的确切定名,“愚谷邨”还是“愚谷村”?这倒提了个醒,其实事涉一大批上海地名该如何准确定义。

  笔者居处早先也叫“邨”,“文革”前弄堂口两侧门柱顶端分立两块瓷片,白底上写有两个墨黑隶书体的“邨”名,风雅而醒目。后来不知怎么毁弃了,一般人便只识阿拉伯数字弄堂号,邨名早丢脑后去。前几年忽又想起恢复老名,挂了两块大木牌,请人再书两个斗大行书旧名,只不过“邨”字变作“村”了。

  人们大都以为,“邨”、“村”通解,或因繁、简体的关系,去年笔者写《沪上弄堂的那些老名》时也未多加在意,看来恐有误判。

  上海弄堂,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营建的老式里弄,往往称“里”、“坊”,三四十年代出现新式里弄后,叫“邨”、“新邨”的多了起来。尽管“邨”“村”功能相近,皆为人群集中居住的群落,但在性质上还是有别的,此“邨”非彼“村”。现在确信,“邨”是特指城区中的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乡村的“村”。即使从汉字构造来说,“邨”字由两部分组成,右耳朵即“城邑”、“都邑”的“邑”,左半部的“屯”,乃人群驻屯、居栖之地。“屯”“邑”合一,城内的人群驻屯之所,不就是“邨”吗?

  由此可见,上海市区大小弄堂凡具“邨”或“新邨”名儿的,皆该称“邨”,不用“村”字。就连五十年代往后兴建的一批住宅群,实际上也不该像习惯上那样通称“新村”,而应叫“新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
   第A03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闻面对面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读诗闲话
找回我们的童心稚气
夫暑
“邨”非“村”
为事必得其全
与死神擦肩而过
林荫路
美国版夜光杯A22“邨”非“村” 2014-08-05 2 2014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