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进入老年,总有一些乡愁萦绕心头,尤其是对传统美食的怀念。我出生在青浦,10岁左右,经常看到父亲把用稻柴扎好的五花肉放在钵头里,再倒上酱油,撒上葱、姜等调料,放入铁锅里,用稻柴草团一个个塞进灶膛里,几个小时后,香气扑鼻的稻柴扎肉(也称为“钵头肉”)就诞生了。当时家里穷,这“钵头肉”是大年夜才有的奢侈享受。
前不久,听闻青浦练塘有位老人会做这传承了200多年的“灶头钵肉”,犹如我儿时的味道,我迫不及待打听了地方,前去探访。
70多岁的王美珍就是这位“美食达人”。王美珍的姑妈(即她母亲的姐姐),在新中国建立前嫁了一户当地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张罗家务的姑妈,到了夫家就在灶头口忙开了。夫家有一道祖传的“钵肉”菜,她看了婆婆做了几回后也学会了。那时,一般乡村的大户人家会养一二头肉猪,到了逢年过节,会宰杀后分给几位至亲、朋友或者到镇上集市卖掉。这时,王美珍的姑妈总会在婆婆的指点下,割下几刀五花肉,用来做“钵肉”,慰劳全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美珍嫁到了村上一户姓丁的人家,她的姑妈就把这道“钵肉”菜的技艺传授给了她,说是你做出这道好菜,会讨家里人喜欢,你在家里也有地位。王美珍信以为真,细心学习。没想到她做的“钵肉”受到了家里人一致称赞。
制作“钵肉”,有什么秘诀?王美珍说:首先要选上好的五花肉,三五斤,油肉多一些为好。洗净后切成小方块,放在大约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紫砂钵头里,再将钵头放在不放水的铁锅里。为防止肉有焦味,要把精肉的一面放在钵头底部。再放上酱油、黄酒、姜、葱、蒜后,最好放一些冰糖,以增加肉汁稠密度。盖上钵头盖,让肉浸透一个小时。然后,再盖上锅盖,开始在灶膛里点火烧。
为防止锅子烧红,崩裂钵头,一定要用稻柴扎成草团后,按照古法传下来的口诀,“七五三”的方法,逐个把草团塞进灶膛里。开始烧七个草团,熄火一小时后再塞进五个草团,再熄火等一会,塞进最后三个草团。塞到最后一个草团时,已有香味溢出灶外。塞进灶膛的草团,在燃尽变成草木灰后,余热的温度,还在圆型状的灶膛里散发。
王美珍坦言,她现在还在做“钵肉”,其中包含着对自己姑妈的思念之情。现在她的儿女子孙也都喜欢吃她的“钵肉”。一只烧了近十年的紫砂钵头,底部已呈黑色,但却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对传统美食的不舍。
据悉,这道练塘“钵肉”,现在已由练塘镇米乐农庄整理相关材料,准备申报青浦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