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练塘钵肉
金 耕
  文 / 金 耕

  一个人进入老年,总有一些乡愁萦绕心头,尤其是对传统美食的怀念。我出生在青浦,10岁左右,经常看到父亲把用稻柴扎好的五花肉放在钵头里,再倒上酱油,撒上葱、姜等调料,放入铁锅里,用稻柴草团一个个塞进灶膛里,几个小时后,香气扑鼻的稻柴扎肉(也称为“钵头肉”)就诞生了。当时家里穷,这“钵头肉”是大年夜才有的奢侈享受。

  前不久,听闻青浦练塘有位老人会做这传承了200多年的“灶头钵肉”,犹如我儿时的味道,我迫不及待打听了地方,前去探访。

  70多岁的王美珍就是这位“美食达人”。王美珍的姑妈(即她母亲的姐姐),在新中国建立前嫁了一户当地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张罗家务的姑妈,到了夫家就在灶头口忙开了。夫家有一道祖传的“钵肉”菜,她看了婆婆做了几回后也学会了。那时,一般乡村的大户人家会养一二头肉猪,到了逢年过节,会宰杀后分给几位至亲、朋友或者到镇上集市卖掉。这时,王美珍的姑妈总会在婆婆的指点下,割下几刀五花肉,用来做“钵肉”,慰劳全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美珍嫁到了村上一户姓丁的人家,她的姑妈就把这道“钵肉”菜的技艺传授给了她,说是你做出这道好菜,会讨家里人喜欢,你在家里也有地位。王美珍信以为真,细心学习。没想到她做的“钵肉”受到了家里人一致称赞。

  制作“钵肉”,有什么秘诀?王美珍说:首先要选上好的五花肉,三五斤,油肉多一些为好。洗净后切成小方块,放在大约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紫砂钵头里,再将钵头放在不放水的铁锅里。为防止肉有焦味,要把精肉的一面放在钵头底部。再放上酱油、黄酒、姜、葱、蒜后,最好放一些冰糖,以增加肉汁稠密度。盖上钵头盖,让肉浸透一个小时。然后,再盖上锅盖,开始在灶膛里点火烧。

  为防止锅子烧红,崩裂钵头,一定要用稻柴扎成草团后,按照古法传下来的口诀,“七五三”的方法,逐个把草团塞进灶膛里。开始烧七个草团,熄火一小时后再塞进五个草团,再熄火等一会,塞进最后三个草团。塞到最后一个草团时,已有香味溢出灶外。塞进灶膛的草团,在燃尽变成草木灰后,余热的温度,还在圆型状的灶膛里散发。

  王美珍坦言,她现在还在做“钵肉”,其中包含着对自己姑妈的思念之情。现在她的儿女子孙也都喜欢吃她的“钵肉”。一只烧了近十年的紫砂钵头,底部已呈黑色,但却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对传统美食的不舍。

  据悉,这道练塘“钵肉”,现在已由练塘镇米乐农庄整理相关材料,准备申报青浦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4版:广告
染头发
孝敬长辈也应“投其所好”
妻从何处来?
君子慎独 有所求但不苛求
练塘钵肉
扫一扫
美国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3练塘钵肉 2018-01-26 2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