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医师协会副会长、原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孙晓明告诉记者,上海作为在国内率先推广全科医生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拥有全科医生7000多人,已超过国家2020年每万名居民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
《意见》还提出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增加全科医生收入来源、职称晋升加大倾斜力度等,比如提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培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贫困县农村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可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 认定,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等。“事实上,在薪酬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上海也走在全国前面,建立了符合基层服务特点的一系列改革制度。”孙晓明介绍,早在几年前,上海浦东就已率先提出远郊地区全科医生的补贴制度,保证基层人员收入水平,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愿意留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目前上海的郊区均已推广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反响。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与专科医生不同,且大部分全科医生都在基层,他们的职称评定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孙晓明介绍,上海专门成立了面向基层医护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目前的全科医生职称评定主要考核服务能力,包括工作量和老百姓的满意度等,社区高级职称有了一定比例的增加,让全科人才“沉得下、留得住”。
可以看到,全科医生目前还有一定的缺口,因此,教育培养是重要环节。该《意见》提出,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专硕研究生教育等多种途径,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规模。记者了解到,上海在2006年启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除了大学院校理论学习以外,还必须完成市级临床实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实训。包括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各医学院校均领到育人任务,负责转岗培训的具体实施。上海还提出,各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覆盖面和培训合格情况,纳入年度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谈及全科医生未来发展,孙晓明表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制度也是目前社区综合医改的重要环节。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打通了医患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宣传、普及、推广健康理念,可以更多地从事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工作,对于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至关重要。但是,全科医生仍有不小缺口,提高社区首诊率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孙晓明谈到,他本人每周在社区坐诊,发现社区药品的数量还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社区医生的工作;同时,现行的收入制度虽然有“托底”,但仍有改进空间。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