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抗菌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对病毒感染却没有抑制作用,疗效差。
西医学中,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性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发病率高、易流行。通常,流感以患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人群普遍易感,体质弱者更加易感。中医学认为,流感多为风热毒邪外袭,卫气被遏、肺气失宣。根据中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流感病毒对肺部的伤害最大。流感的发病不仅是由于感受外邪侵袭,还与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有关,尤当气候失常、寒暖失调之冬春季节则更易发病。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身整体性与自然环境统一,在养生防病治病中关注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对于流感,中医学通过扶正以增强抗病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病时祛邪以改善症状、防止传变、促进早日恢复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不同人群防治流感时,可服用不同的药物。表虚者,可服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气虚外感风寒者,用参苏饮加减,益气解表;阴虚外感风寒者,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大量研究工作证实,中医常用以扶正的中药黄芪、人参等,可以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在抗病毒方面黄芪还可以通过诱导干扰素、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增强机体对病毒的灭活能力;人参提取物也有诱生干扰素作用与增强天然杀伤细胞活力的作用。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中医药对病毒性疾患,特别是流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鱼腥草、野菊花、射干、七叶一枝花等中药,对流感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优势,在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及时选用正确的中药服用,相信会收到一定疗效。鉴于中医药复合成分、多靶位治疗的优势,及中医药可避免耐药问题,在应对流感的过程中,中医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官文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