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在相当数量的父母眼中,这世上只有两种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熊娃。“别人家的孩子”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如影随形:一个永远无缘相见的竞争对手,一个永远不可能赶超的神秘人物,他似乎仅存在于父母的口中,是父母心目中那个完美孩子的化身。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比较教育的产物。
比较必然会有好坏、高下之分,处于劣势总会带来自尊心受挫。所以大多数人对比较都有天然的反感,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热衷于通过和其他孩子比较来否定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喜欢自己,自己没有价值,不啻于亲手挫败孩子的自尊心,更何况比较的对象可能是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打败不了的虚拟对手,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可想而知。
很多家长习惯采取打击式教育模式,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危机感,将别人家的“完美小孩”当作榜样,学习他人,提高自己。殊不知,这样的激励适得其反,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泥泞中,阻碍心理健康成长。追求完美的父母将自身的要求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完美”的包袱。孩子习惯了比较,很难耐心地接纳自己的缺点,将来,孩子喜欢自我苛责,很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别人家的孩子”现象也是当下家庭焦虑的一种体现。
“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胸口的一粒朱砂痣,只有理性对待才不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要接受个体的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以正能量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同时,接纳孩子身上的平凡之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快乐中成长,远比在挫败中跋涉更贴近生命的意义。父母的使命是成为孩子的伯乐,而非法官。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更能激发他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