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迅猛发展,也许无需多久,关北那些古官道上曾经步履匆忙的过客身影,文人侠客传说,随处可见的古道文化遗产,都会淡出人们的生活。可古道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应当守住的,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那千年的辉煌,去寻找关北的交通历史吧。
根据关北长义岭古汉墓挖掘考证:井冈山地域内,自东汉开始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西晋太康元年(280)起,此地域分属庐陵郡西昌、遂川县地,随着朝代的转换和建制的不同,此地域仍分属永新、遂川和泰和辖地。
现厦坪镇、拿山镇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
1949年前拿山厦坪为永新县文溪乡(即永新县66都)。1949年7月28日,永新解放,拿山厦坪为拿山区。
1959年,永新县拿山区划归井冈山管理局。拿山厦坪境域至今再未变动。
“拿山厦坪”与“关北”,严格地说,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把它们叫“关北”。一些“口头禅”中,不说拿山,也不说厦坪,而是统称“关北”,如:流传千年的口头禅:“湘洲的木,锡坪的竹,太湖的银子,关北的谷”,就是如此。
被美称“米粮仓”的缘故,得益于拿山河,关北四周低山环列,中间形成坦荡的盆地,拿山河从中流过,拿山河又叫牛吼江,是泰和碧溪六八河的源头。
它源于罗浮,经石狮口,贯流关北垅,拿山河是拿山地区的母亲河。它和它的所有支流承担了关北垅里的农田灌溉,生活用水,人们才得以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据当地年长者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拿山河水清晰见底,可见河底下一米多深处漂动的水草,两岸长着茂密的笔竹丛林,两岸七八里内,都是茂密的树林。居住在关北垅里的老表,即便在三伏天晚上睡觉,身上也要盖些厚的。河里是满河的鱼虾,“用捞箕捞鱼,足可捞到一捞箕”。晒小鱼干,要用晒谷席晒。五十年代前,从菖蒲村的南城陂放排可以放达泰和县的碧溪。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到厦坪乡武装部工作,部长领着我,陆陆续续两个月,爬遍了厦坪地域内的山山水水,当时,有一个地方没去,那个地方不归厦坪管辖,那就是长义岭。
古时长义岭一带有十多个寨,现在新城区的原址古岭寨只是其中之一。
传说,有一年,清朝朝廷派兵围攻古岭寨达一个来月,想把寨里的“匪徒”困死(其实,寨里的“匪徒”都是拿山种地人),围了一个多月,寨里快断粮了,寨主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寨里有口井,井里养了鱼,他命士兵从井里捞上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鲤鱼,抛出寨外,喊道: “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辛苦了!送条鱼犒劳犒劳你们!”围攻的将领一看,围了这么久,寨子里还有这么大的鲤鱼,想必寨里还储存了不少食物,再围也不起作用,于是就撤兵了。
说这段小故事,是因为不仅仅在长义岭那里发现了古汉墓,更是有一句流传几百年的古民谣今天变成了真的:那就是 “拿山府,洲尾县,长义岭上立皇殿”。
十日谈
井冈山古道今昔
责编:贺小钢
山里山外都需要物资交换,走动多了,就成了北关古官道,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