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收时节画丰收
陈履生
■ 钱松喦 水上高歌丰获归 20世纪60年代
■ 来楚生 收菜籽 1958年
■ 魏紫熙 收获归来 1971年
■ 关良 丰收图 1958年
■ 贺天健 大有年 1958年
■ 应野平 丰收稻谷满仓堆 1958年
■ 上海中国画院合作 大丰收 1959年 中国画
■ 伍螽甫 秋收风景 1963年
  ◆陈履生

  在“农业”题材的美术创作中,“丰收”是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都有对丰收的不同表现,尽管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可是,表现农民对于丰收的企盼,社会对丰收的喜悦,在新中国美术的创作中,它们记录了1949年以来,农民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走向小康的历史过程。

  起步于海派月份牌与年画

  王盛烈1953年的年画《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是比较早的表现丰收的创作。这不是一般的丰收的晒场,而是有着拖拉机和脱粒机的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画面中蓝天白云下的金灿灿的晒场,有多种人物构成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了这一主题关联的多样的内容。干部和农民,农民和工人,而晒场上的各种人物的劳动,脱粒,装袋,搬运、称重等,以及画面右下角的那位操作拖拉机的工人正在给油壶加油,都把这种人物关系与主题的联系表现成一种可以叙述的丰收的内容,是这一时期中表现“丰收”题材的一件重要的代表作。作为传统年画的在新中国的发展,新年画所具有的吉祥、喜庆的特质,最适宜表现丰收,所以,新年画中以表现丰收的主题,是传统年画中的“年年有余”的传续与发展,不仅为农民所喜爱,也为画家们所热衷。在新年画的表现中,除了直接表现晒场上的丰收景象,还有庆祝丰收的场景,如此都与新年画的特长有关。这一时期丰收与时代主题结合的代表作还有费声福1956年的《合作生产收成好社会主义幸福多》。在直接表现丰收的年画中,金梅生的《菜绿瓜肥产量多》《冬瓜上高楼》(1955年)等也非常特别,在当时广受群众欢迎,因为它是在海派月份牌年画基础上的发展,其中的《菜绿瓜肥产量多》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中的一等奖。

  上海名画家的时代印记

  上海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以现代工业和商业著称。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画家,在国家的号召之下,与全国各地的画家一样,纷纷走向郊区农村,体验生活。赖少奇、林风眠、关良、陈烟桥、吴大羽、邵克萍等11人到上海东郊同心生产合作社;郑惠康、江寒汀、吴青霞等去上海北郊红旗农业社;谢之光、金梅生、金肇芳等12人去上海西郊农村。他们在这一时期都有一些反映体验生活成果的作品。其中表现丰收的有:贺天健1955年的《丰收图》、1958年的《运粮图》《丰年歌到处唱着》;王个簃的《露天粮库》;沈迈士的《早稻丰收》;孙雪泥的《西郊丰收》;应野平的《丰收》等。张大壮的《渔民干劲大,水产庆丰收》和应野平的《丰收图》应合着时代的主题,充满了时代的形象符号,也具有时代的典型风格。朱屺瞻的《江滨秋色》题有:“亩产亿斤稻,网收万斤鱼。笔耕试验田,风格有革新。”

  这一时期,林风眠也积极投入到农村题材的创作之中。尽管有的画面中远处也有林立的烟囱、高炉和滚滚的浓烟,比如《田间》《育花》《育种》《劳作》,但和反映渔业丰收的张大壮的《渔民干劲大,水产庆丰收》一类的作品相比,则更多地透露出,画家不愿为了主题创作而放弃自己个人风格与追求的坚持。从构图方面来看,尽管林风眠的神秘的方构图能够将他的各种题材都稳妥地安排在其中,并表现出审美上的独特个性,可是,方构图的局限性却难以表现宏大的叙事主题,尤其是在主题创作中需要能够有叙述的内容来反映主题中诸多问题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左右和上下的延展方面,缺少应有的伸缩性。因此,在林风眠努力表现新社会主题的画面中,构图的制约也使得他不可能像其他画家那样,在一个画面中表现复杂的主题关系,更不可能像朱屺瞻的画那样利用空白处题以歌颂时代的诗句。关良的《丰收图》也是这样,他所表现的丰收被突出的个人风格所掩埋。到了1963年,伍蠡甫画“南汇县三灶季桥公社秋收的一个图景”,画面中几乎是自然的表现,毫无时代的修饰。

  表现生活现场的魏紫熙

  魏紫熙是同时期画家中创作“丰收”题材作品比较多的画家。他基本上立足于晒场,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与丰收关联的内容。

  1959年创作的《丰收图》,画的是丰收场上的繁忙景象,前方的一群妇女正在用箩筐装稻谷,然后,在称重之后再经过一个运输机运到粮堆之中。丰收有个量化的指标,一定的量才能说明丰收。因此,在表现丰收的美术作品中,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符号。许多作品都用“称”来表现丰收中的量化指标。魏紫熙《丰收图》所表现的不仅是农业生产丰收后的繁忙以及晒场这一特定场所关联的内容,而且还表现了农村妇女在在晒场中的作为用,是那个时代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具体的写照。这之中除了普通的劳动妇女之外,还有知识青年。

  《秋》(1963年)是魏紫熙表现丰收主题中的一件特别的作品,其竖构图比较好的表现出了晒场上的高高的粮堆,足以说明丰收,人物掩映其中变成了丰收的衬托。在这种对比之中,所表现的是丰收之后的农民话家常的情景。这里不管是劳动的工具,还是粮堆,在魏紫熙的笔下画的都是非常的简洁,尤其是那一根非常孤单的电线杆,表明了这里的农村已经通了电,已经有了机械化的劳作方式。但是,人们看到的赛场上依然是传统的稻堆的形式来囤积丰收的成果。主体中的一位农民正在向知识青年讲解稻穗的生长及其培育的经验,另一位在一旁闲听,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叙事,并没有复杂的结构,可是,人们看到了融洽的气氛,以及传统农业技术传授的方式,而这些知识青年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在农村学到了农业生产和丰收的一些技术,如此,把“丰收”题材的表现作了进一步的延伸。

  进入70年代,魏紫熙表现丰收主题的作品离开了他惯常的晒场,1971年创作的《收获归来》则把收获归来的空间放到了河堤之上,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该画没有红旗和标语,也没有那个时代中常见的许多符号,可是,表现人民公社的秋收却是非常平实的乡村中的一种特别的自然景象。画面前方的左边有一个水闸,表明了它是在河堤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河堤边上秋天的红叶树林营造了整体的秋天氛围。在这平直的河堤上,前面是拖拉机,后面是马车,都是满载的收获。知识青年不管是开拖拉机,还是帮着拉板车,他们在收获归来的路上满载着喜悦的心情。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特殊年代中的景观,但是,魏紫熙在处理“丰收”题材,在处理人物关系以及知识青年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等,都令这张画成为这个时代中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3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镜头艺术
   第A18版:创见
   第A19版:新民旅游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丰收时节画丰收
美国版国家艺术杂志A16丰收时节画丰收 2019-10-08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