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新民旅游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邬达克在沪住过的老房子
沈琦华
  有人说,没有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将会重写。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武康大楼……在上世纪前半叶旅居上海的30多年间,邬达克共设计了60多幢建筑,其中24幢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在上海有过四个家:1918年初到上海时,他安家在常德路;1922年,新婚后的邬达克和妻子住在利西路17号,这处住所后被拆除;1930年,邬达克在番禺路129号择地建造了一幢带有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拥有的最大一个住宅;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1947年2月,54岁的邬达克离开上海。

  番禺路自宅已成为纪念馆

  番禺路129号如今被称作邬达克自宅,2013年修缮后作为邬达克纪念馆开放。这幢建筑拥有陡峭的石板红瓦屋顶、对称的山形墙、高耸的砖砌烟囱、哥特风格的三连列窗,还有进入房间内部才能看到的各种精湛工艺细节——斜纹木地板、木质格状墙裙护板、铺满浮雕的天花板、精致的桌椅、橱柜、布艺装饰品,似乎映射着建筑师内心深处渴望由喧嚣都市回归悠闲乡间的理想生活愿景。

  2003年,邬达克自宅被认定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在沪最后住所是达华公寓

  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居所是位于延安西路的达华公寓。1937年,邬达克送两个儿子去加拿大读书后,他将番禺路129号的房子出让,携妻女搬到了达华公寓的底层居住,直到1947年离沪。

  1937年建成的10层高楼达华公寓,体现了邬达克晚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受欧洲现代住宅运动的影响,邬达克使用大量流畅的水平线条,完成了这幢造型简洁、匀称且充满秩序感的极简主义风格建筑。当时,达华公寓有“小国际饭店”之称。在1980年之前,它也是上海西区最高的建筑。

  如今,达华公寓被改造为一家酒店。据说在一间套房中,布置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咖啡杯、冰激凌碗、招待客人的匈牙利葡萄酒和老唱片机,这些老物件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房间墙壁上还有一张拍摄于2008年7月的照片,那是当时已经80多岁的邬达克儿子西奥多和女儿德威特回旧居的留影。 文/图 沈琦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3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镜头艺术
   第A18版:创见
   第A19版:新民旅游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探寻邬达克在沪住过的老房子
广告
美国版新民旅游A19探寻邬达克在沪住过的老房子 2019-10-08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