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晨雪 从对着荧屏模仿起步
吴翔
  编者按

  30位青年文艺家入选新一轮培养计划,是继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发给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之后上海文艺人才梯队建设的触发器。今起,本报将以人物速写的方式,展现上海文艺后备力量的风采。

  就在节前,罗晨雪(见图)在上昆排练厅收到了一张小纸条,面对纸条上的问号和惊叹号,她诚惶诚恐,甚至有些手足无措。递给罗晨雪这张纸条的是她的老师张静娴,老师每次看她演出和排练都会带上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问题都记下来,“这是老师教学的一部分,一般会在最初教戏的时候,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我。”罗晨雪说,“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老师更喜欢用这种方法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复习。”

  隔着荧屏学艺

  说起罗晨雪和张静娴这对师徒的缘分,也挺有意思。一开始,罗晨雪还是对着荧屏学艺。“我依然保存着第一张(张静娴)老师的光盘。”罗晨雪说。那会儿罗晨雪11岁,刚刚考入江苏戏校准备学昆曲,为了让她对昆曲有点感性认识,爸爸妈妈给她带回了一堆昆曲的录像,“其中大部分都是上昆的作品,这其中我最难忘的就是张老师在台湾地区演出的全本《玉簪记》,只一遍,我就喜欢上了张老师的表演,并对照着模仿,现在我已经不记得看了多少遍。”

  2009年的暑假,罗晨雪在莲花路的排练厅里,第一次见到了张静娴,带着忐忑和激动,罗晨雪在老师面前第一次表演。学习结束后,张静娴在班上选出了罗晨雪,作为唯一的汇报演出演员上台表演。“那一次老师对我业务上的肯定,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再后来就是2012年,作为上海昆剧团史上第一个从外地引进的艺术人才,罗晨雪从南京来到上海,终于拜在了张静娴的门下。

  学艺先学做人

  拜师自然是要学艺,学艺还是要先学做人。除了在团里学戏,老师也会把罗晨雪带回家里“开小灶”。到了家里,张静娴总是让罗晨雪先自己巩固一下,自己走进厨房把买来的菜洗干净,一切收拾准备妥当后,叫来老公下厨,再转身,从慈母又成了老师,教罗晨雪唱念一番,“我最喜欢老师家的烩海参和腌笃鲜!”罗晨雪说,“当年结婚的消息,我也是第一个告诉了老师。”

  7年了,罗晨雪在上海,拜师学艺,立业成家。在老师的身边,罗晨雪学会的岂止是昆曲的技艺,上海的浓油赤酱和生活细节,就像春天的风和秋天的叶,各自精彩,妙不可言。此番入选第七届上海“文学与艺术奖”培养计划,罗晨雪也将继续把老师教会自己的艺术和做人的理念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吴翔

  记者手记

  妻唱夫随

  罗晨雪的丈夫贾喆也是上海昆剧团的演员,他是武生,“昆曲对我们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在昆曲舞台上,尽管闺门旦和武生同台的机会寥寥,但是夫妻俩还是会互相帮助。不久前,罗晨雪正在排练厅一个人加练,她有点焦虑,因为要在台上演一段武戏。这时,贾喆来了,他反反复复帮助罗晨雪练习“打把子”,不断纠正她的动作。“他的武打底子好,我的唱念强一点。”罗晨雪有时候在回家的路上也会“帮帮”贾喆。

  “我们的生活几乎就是两点一线,团里和家里。他是每天都要练功的,要知道武行三天不练功,观众就能看出来。”

  也许在张静娴家里,感受到了柴米油盐中的恩爱。生活里,贾喆和罗晨雪也跟所有的夫妻一样,一起买买菜,一起做做饭,“我们定好了谁有空谁做饭。要说厨艺,还是老公的好一点。” 

  吴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3版:国庆见闻——未来记者报道共和国70华诞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镜头艺术
   第A18版:创见
   第A19版:新民旅游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外滩之窗 璀璨 祖国万岁 亮灯
罗晨雪 从对着荧屏模仿起步
广告
美国版文体新闻A08罗晨雪 从对着荧屏模仿起步 2019-10-08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