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校园风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交大启动“大师讲坛”王振义院士首讲
指引学术航向 打造“科学精神殿堂”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和分会场座无虚席,许多同学还簇拥在夹道中,共同聆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访谈。这标志着上海交大的又一学术大餐———“大师讲坛”拉开帷幕。 

  “大师讲坛”以访谈与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定期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著名科学家、学者等走进讲坛,以成功者的典范指引研究生们的学术航向,打造轻松、互动的交流氛围,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成为最受交大学生欢迎的“科学精神殿堂”。

  创新求索,活到老学到老 

  王振义院士的科研成就已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每周四上午雷打不动的“开卷考试”,让人印象更为深刻。所谓“开卷考试”,王振义解释说,每周周一、周二,他的学生们会将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求教于王老,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他会博览众多最新文献,争取在周四上午为年轻医生们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路。 

  自己学习做PPT、用电脑、学外语……88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仍坚持学习。他说,要努力让自己跟上科技前沿,保持头脑清醒,争取为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真所谓是活到老学到老。 

  立德树人的“抛物线理论” 

  王振义院士是享誉世界的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陈竺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等。 

  王振义院士提到,自己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以教育树人为己任。谈到他的学生陈竺及其夫人陈赛娟时,王振义提出生动的“抛物线理论”:万事万物都有像抛物线一样的发展规律,到达顶点后,它所起的作用就必然会走下坡路。所以当年他毅然将血液研究所交给学成归来的陈竺,期盼他将血液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人们都说我把蒸蒸日上的研究所交给学生是我吃了亏,哪知日后研究所大获成功后再有人问起谁是创始人的时候,我就捡了大便宜。”王振义院士风趣地说。 

  “做医生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王振义说,从小生活在慈母严父的家庭中,让他学会认真对待知识,不断学习钻研;青年时就读于教会医科大学,让他学会博爱众生;成为医生后的种种人生经历,又让他悟出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坚持就一定会有路径到达目的地。 

  事业很重,名利很淡 

  在向观众展示的一张居家照中,王振义院士家中挂着一幅素白清丽的牡丹工笔画,提名为清贫的牡丹。他说自己非常钟爱这幅画,因为它十分契合自己的理念:重事业,轻名利。 

  王振义告诉同学们,在追求事业与理想时要像盛放的牡丹一样热烈,但是不要去苛求牡丹艳丽的色泽。因为所有既得的荣誉都是象征过去的。但对待名利,则需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淡泊坚定的精神。 

  他还列举了白求恩、雷锋、郭明义、断臂“钢琴王子”刘伟的故事,总结出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就是持续不断的博爱。“而博爱,正是作为医生所必须的特质。”王振义说。 

  激励青年学子奋进 

  访谈最后,王振义院士接受了交大学子精心制作的真人泥塑像纪念品和影像纪念册,并为“大师讲坛”留下纪念手印。 

  听完王振义院士的访谈,同学们感触很深。来自医学院的来晓云同学表示,王振义院士在科研上的坚持不懈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令她钦佩。“作为医学生的我会以王振义教授为目标,加倍努力!”同学们普遍认为,像所有的大师一样,王振义院士“用最简单的话为我们阐述了最深刻的道理。”

  上海交通大学

  曹杰 沈瑞楠 蒋金均 文

        武新民 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校园风
   第03版:就业
   第04版:视野
   第05版:未名园
   第08版:影像界
指引学术航向 打造“科学精神殿堂”
由先锋设计师看设计伦理
让平安走进校园
学子才艺点缀校园
体院女生反串“师父” 教老师们打太极拳
大学生版校园风02指引学术航向 打造“科学精神殿堂” 2012-04-18 2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