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催眠大师》4月29日上映后,一路将票房飙升至3.3亿的《催眠大师》也把“催眠术”一词在本月热门话题榜上一举夺魁。
那什么才是催眠呢?现实中的催眠术是否真的像电影中那般神奇?记者专程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催眠师程小芳老师。
怀表不是催眠必备
在《催眠大师》的电影中,徐峥扮演的心理咨询师是用“怀表”将莫文蔚扮演的任小妍催眠的。怀表在眼前晃动,数三声,把对方带进催眠世界,随着一记响指再将对方唤醒。然而,“弹响指”、“怀表”、“几何图表”等一系列催眠手法在程小芳眼中恰恰是催眠“非必需品”。“可以用来当作道具的东西很多,如空气、颜色、声音、光线、气味都可产生心理暗示作用,电影中的那些道具主要起到放松心态的作用,让人意志松懈,进入潜意识活跃状态。”
程小芳介绍说,催眠时时刻刻存在在我们身边,从小至今,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历着“自我催眠”、“被别人催眠”以及“催眠别人”,比如,男生从小就被灌输“男人是不能哭”的道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遇到真的很伤心的事情男人们往往选择忍住眼泪;还有男孩不能穿裙子等。
催眠需要医患配合
程小芳说,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催眠师一个手势或一句口令就能将被催眠者立即催眠,其实实际治疗并非像影片中那样。“真正的催眠治疗中,催眠师不能随随便便向一个人‘施展他的魔法’,这需要两者的配合,才能把治疗进行下去。就像电影所说的:‘无法治疗不愿意被治疗的人’。”
催眠的前提是信任。程小芳告诉记者,催眠其实就像是施术者和被催眠者二者合一,心跳、呼吸都要在一个节奏上,不然无法完成治疗,严重的还会把病情变得更糟。另外,程小芳特别提出其实催眠治疗时,病人是不能睡着的,整个过程中,病人要保持在似睡非睡意识恍惚但潜意识清醒的状态。
催眠就在我们身边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就会油然兴起各种不同的心情。像这种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不管它是好是坏,我们都称之为“心锚”。
心锚,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指:“人之内心某一心情与行为某一动作或表情之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在催眠状态时,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常是交互存在运作的,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觉知状态。如果能够将这一衔接过程重复地使用多次,那么,心锚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类似经验,例如做白日梦、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电影,皆是在一种自然的催眠状态。这又称为”浅度自发性催眠“。再比如,如果某人小时候有气球在他脸上爆炸的经验,那以后他看到气球就一定会跑得远远的。
每天,在经受着电视、收音机及日常生活中各种讯息的轰炸后,许多心锚在不经意中形成:看到“王老吉”,人们会想到败火;看到“红牛”,会感觉有能量;看到“脑白金”,就想到跳草裙舞老夫妇;看到红与黄,就想到“麦当劳”。
相关链接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催眠深度判断——6级理论
■第1级眼皮胶着——浅度催眠状态被催眠者感到自己的意识完全清醒。
■第2级手臂僵直——浅度催眠状态能感到身体大范围肌肉被控制,手臂无法动弹。意识活动降低,潜意识活动出现。
■第3级遗忘数字——中度催眠状态这时会感到自己的肌肉已完全被控制,如无法站立,无法走路等;也会出现记忆增强或缺失,如遗忘数字或说不出来;痛感降低。
■第4级遗忘姓名——中度催眠状态进一步出现意识活动消失,记忆明显增强或缺失,如遗忘姓名等;痛觉阻断明显。
■第5级正向幻觉——深度催眠状态开始有梦游现象产生;痛觉完全消失;产生正向幻觉,即看到或听到实际不存在的事物或声音——《催眠大师》达到的深度。
■第6级负向幻觉——深度催眠状态产生深度梦游;出现负向幻觉,即不会看到或不会听到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声音。这个阶段相对来说较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