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思考为什么,终不得而知。
曾经也很向往,释迦摩尼树下的顿悟,阳明洞中顿悟,枫桥下江面上的顿悟。
终,曰“人死”,远,则指祖先。
慎终,大约也就是讲要慎重地对待死亡。死亡,我们大多把它用在个体身上。一棵草,一只龟,一个人,终有它死亡的时候。死亡是否可以看成生命的结语。尽管对于世间的生灵,这结语看似都一样,但我们知道,其中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结语的含义以及它之于其个体的意义,就大不一样。苏格拉底的结语是:为了真理而奋斗;邓小平的结语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苏轼的结语则是:求不得,就忘了吧,顺其自然。所以,结语的来源,就是这活着的一生。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可见,这结语并非要在咽气后才能得出,在生前就可以猜测,这就如同看抗战片的时候你一看见汉奸就知道他的下场。所以,慎终,不仅仅是慎重地对待死,还包括生。
可是,曾子说的,又只是“慎”,只要求慎而已。“慎”,词典解释:小心,当心。曾子只要求,小心一点儿,留心点儿就行了,并没有说要风风光光地死,这一生一定要做出什么大事情来,只是叫你多个心眼儿罢了。毕竟,电影中王成壮烈的“向我开炮”不是谁都能做到,倒是保尔的一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似乎更能诠释这种平淡。只如这般平淡就好,只是多个心眼儿就好,只是“慎”就好。
追远,跟随祖先的足迹,去追溯历史。历史总是被人比喻成长河,追远,即是去溯源,去探求生命本身的意义,去探寻人类的源头。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溯源在一方面,正像极了去找一面镜子,照出个人以及这整条长河的得失兴替,甚至,映射出未来。这是“源”这面镜子的意义。
在历史长河面前,个人总是如浪花般,显得渺小,可又正是这一朵朵渺小卑微的小浪花,凑成了整条河。去溯源,无数朵浪花中穿行,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如若每朵浪花都体会到了渺小,那这整条河就会有一种珍贵的特质:一颗谦卑的心。它的根基,就会在下面,稳当地支撑着这整幢民族的大厦,这样的民族,才会是一个稳当的民族,一个朴实的民族,一个埋首却信心满满的民族。
一个人要想走得稳健,便要慎终,一个民族要走得稳健,就要追远。把心放在下面,谦逊而朴实,宽厚而博大,就像,这大地一样。
慎终追远,民德如地,载物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