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四维/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林森浩涉嫌毒杀黄洋案二审 引发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思考
~~~林森浩涉嫌毒杀黄洋案二审 引发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思考
~~~林森浩涉嫌毒杀黄洋案二审 引发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思考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宿舍为啥需要“生存指南” 室友何必陷入“危险关系”
林森浩涉嫌毒杀黄洋案二审 引发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思考
刘建芳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受害人黄洋
■黄洋的母亲悲痛欲绝
■林森浩的父亲一年多来瘦了几十斤
■“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为大学生之间流行的调侃,令人唏嘘
  刘建芳(复旦大学)

  2014年12月8日,林森浩涉嫌毒杀黄洋案进入二审阶段。辩方法医证人出示新证据,称黄洋死于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控辩双方就“是否故意杀人”“是否死于乙肝”等焦点展开辩论。庭审持续逾13个小时,直到深夜11时30分结束,法庭将择日宣判。 

  林森浩在法庭上一度情绪失控,低头痛哭。他说:“我是很‘空’的人,没什么价值观。”提及为何在长达15天的抢救时间中不坦白投毒行为,他反复提到了“勇气”。 

  恶念在林森浩的心中一闪而过,将两个家庭拖入了深渊。缺乏正确价值观和起码的勇气,或许是悲剧之源。当我们议论这起轰动全国的校园大案时,当我们探索同学室友相处之道时,应当得到哪些警醒呢?

  室友,同室而非友?

  这起恶性案件发生后,“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了许多大学里流行的调侃,寝室关系也成为公众的关注点。室友,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的人,在大学生活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室友之间以前素不相识,没有成为好朋友,也很正常。不可否认的是,室友朝夕相处,会延伸出很多讲不清的关系。大家彼此间经常会互帮互助,但室友终究与朋友不同,室友是可以替代的,而朋友则不能。”复旦13级法律系的沈露与室友们的关系还不错,按她的话说就是“大矛盾没有,小矛盾难免”。 

  “毕竟室友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认同的基础上,而是在一定的强制条件下,大家被学校分配到同一屋檐下,必须忍受对方的各种生活习惯。如果兴趣相投还好一点,要是个性差别很大又不能容忍对方,就特别容易产生矛盾。”谈及寝室矛盾,这个学法律的上海妹子显得有些苦恼,“有次我无意间说了一句话,室友觉得我故意针对她,和我闹起了冷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事情总算不了了之。”不了了之并不意味着矛盾彻底结束,两个人从此后再也回不到那个“只如初见”的状态。“我觉得那个妹子有点玻璃心吧。”沈露苦笑道。 

  有追求,没空闹矛盾 

  复旦生命科学院的大一学生胡叶凡对室友的定位则全然不同。他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校园里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哥们。“寝室里几乎没有什么矛盾,你要是真的热爱所学的专业,或者说有了坚定的理想或目标,那你根本不会在意那一些小矛盾,不会让那些琐碎的烦心事占据生活,更不用说处心积虑地去害人了。”室友间如果有了共同的人生追求,也可以增进感情,“共同话题多了,交流多了,室友之间也更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胡叶凡笑着说。 

  复旦物理系大三学生刘洋则认为,志同道合是一种更高要求,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相近,是室友相处融洽的硬性条件。“我有个室友经常凌晨两三点回寝室,还闹出很大动静,吵醒所有人,而且他还不爱整洁,直接拉低全寝室的卫生评分。”后来有一次趁同学不在,其他3个人卧谈时才发现,对这个室友都有相同的无奈。 

  寝室卧谈会在互侃八卦的同时,也能增进室友感情。复旦12级电子工程系的于笑回忆:“卧谈时,大家轮流扮演大姐姐的角色,每个人都可能碰到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室友从旁观者的角度,及时给出安慰和建议。特别心塞的时候,找室友们狠狠吐槽之后,心情真的会好很多。”她轻声说,“大三了,离毕业不远了,真有点舍不得这样和室友谈理想谈人生的时光呢!” 

  自选,也要学会相处 

  同窗同寝本是难得的缘分,学校分配寝室的依据是什么呢? 

  复旦12级物理系辅导员赵曼解释说:“主要是根据地域原则,上海同学比较多的话,一个寝室就分配一到两个上海同学。考虑到南北差异,会尽量让南方同学与北方同学分开住。另外,也会兼顾到家庭背景和家境。可是在新生报道之前,辅导员了解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分配寝室时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的宿舍分配方式比较合理,又容易操作;但对学生而言,相当于给了你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什么并不知道。”刘洋补充说,“与不熟悉的人友好相处,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

  胡叶凡也持相同的态度。“自主选择室友,也不代表万事大吉。哪怕是常年住在一起的父母和子女,还是经常会产生摩擦。长期生活在一起,一些小缺点就容易被放大。所以关键不在于能否自选室友,而在于问题发生后,如何正确面对,积极解决。有时候不打不相识,解决矛盾之后,室友关系反而更好。” 

  针对目前的寝室分配方式,复旦13级辅导员胡小明(化名)建议:“学校可以事先做详细调查,关于作息时间和兴趣爱好等。新生报到前,系统自动匹配生成一个寝室安排表,可能矛盾会少一些。如果有条件的话,每个专业应配备一个心理咨询师,定期辅导学生如何处理大学里的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室友关系。” 

  实名曝光,于事无补 

  然而,寝室矛盾似乎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又该如何解决?接受采访的所有同学都表示,会求助辅导员。12级物理系辅导员赵曼介绍:“班里的同学会把我当作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如果遇到问题又不太好意思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就会直接找到我,请我传达意见。如果矛盾实在无法解决,就只能调换寝室了。” 

  “但是,调换寝室实际上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寝室生活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在保证自己最大自由的前提下不影响别人,需要一段时间来把握这个尺度。寝室里的所有成员好不容易习惯了一种氛围,又要面对一个新室友,需要重新磨合。大家对转出去的同学可能也会有些看法。”胡小明解释说。 

  其实,有些问题通过第三方难以解决,面对面的真诚沟通才更重要。刘洋却遇到了一个反例——向当事同学直接表达过两次意见而没有成效以后,他和另外两个室友共同选择将这件事在人人网上曝光,然后对那个顽固的室友“取关”(取消关注,解除好友关系)。“现在看来,我们的反应可能有点过激。”这个直率的理工男扶了扶眼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后来我们与他的关系更僵了。” 

  像这样实名曝光室友的例子并不多。“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跟父母或者要好的同学交流吧,最多是在人人网上匿名发泄一下。”于笑不赞同上网公开发表对室友的不满,“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相反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心理干预,与我无关? 

  胡叶凡处理寝室矛盾的方法或许可供借鉴。他们寝室有个同学睡得比较早,双方交流之后决定各退一步,晚睡的提前半小时,早睡的则延后半小时。“我们还给他买了一套眼罩和耳塞,生怕影响他的睡眠。闹钟大家都搁手边上,早起的时候手脚轻一点。”胡叶凡笑了笑说,“生活习惯也是可以调整的,最重要是理解和宽容。如果我看不惯室友的某些习惯,会开诚布公地跟他交流,彼此退一步,问题不就解决了么?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有同学回寝室太晚,你不妨善意地提醒一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就不相信他回来的时候还那么狂放不羁。” 

  当寝室间的人际关系陷入无法调和的僵局,甚至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而,4名受访同学中,只有一人知道复旦心理咨询中心的地点和预约方式。其他人则明确表示,不会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我觉得没必要去咨询,他们说的我都懂,但实际上,理论却并不一定能够指导实践。”而两名受访辅导员也坦陈,班级内有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多半会向朋友或辅导员寻求帮助,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干预。

  【事件回放】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1986年出生,广东汕头人,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受害人黄洋,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人,林森浩的同班同学和室友,去年考取博士。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实验剩余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林森浩的室友黄洋喝水后出现干呕现象,因身体不适入院。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锁定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其实施刑事传唤。 

  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4月16日下午3时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表示,在宿舍饮水机内检验出某些剧毒化学成分,林森浩有作案嫌疑。 

  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依法批准逮捕。 

  6月26日,文保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案件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今年2月18日,市二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月,复旦177名学生联名写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无法接受。 

  12月8日,案件进入二审,法庭将择日宣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时尚
   第12版:抢鲜看/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宿舍为啥需要“生存指南” 室友何必陷入“危险关系”
复旦人眼中的黄洋案
新闻速递
大学生版第四维/大学城02宿舍为啥需要“生存指南” 室友何必陷入“危险关系”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