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非常非常震惊,然后就是痛惜,两个复旦学生本可有大好前途。”时隔一年多,13级辅导员胡小明仍然感到难以置信。当时刚通过生物竞赛保送复旦生命科学专业的胡叶凡回忆说:“3月底知道自己要进复旦,4月初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一家人都特别惊讶,也为年轻的生命惋惜。”
“事件背后有许多因素,抨击教育制度也有一定合理性。”胡叶凡认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缺失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大学环境相对宽松,离家又较远,被管惯了的年轻人一冲动,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成绩崇拜,用统一的价值观来衡量具有差异的个体,容易忽视身心均衡发展,无疑会带来问题。但不能因为一起个例就把棒子砸到复旦的头上。”
而来自复旦12级物理系的刘洋(化名)则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个人素质。他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而他的辅导员赵曼则反思了“生命教育”的缺失,“他是医学生,对生命如此淡漠是很可怕的。”
胡小明说:“媒体与公众在这件事上存在猎奇心理,名校一出问题就会遭到多方攻击,因为社会期待比较高。”刘洋将这些指责归咎于网民的复杂心理。“可能本身就对教育不满,事件发生后,就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论据,其实并不理性和全面。”
对于大多数复旦人的沉默,受访者都表示理解。“一方面,即使我们表达了个人观点,别人也可能觉得是在为自己人辩护,缺乏理性对话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用的社交媒体以人人网为主,平台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共识,但在对外沟通上就弱一些。”刘洋说。
13级法律系的沈露(化名)则直言:“网民的看法不会改变复旦,我们再怎么解释,也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还不如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用成绩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