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彩色墙壁的办公室,一尘不染的白大衣,查房时人手一台iPad,还有每天穿高跟鞋查房的美瞳护士和上下班座驾奥迪的主治医师……这些足以让当初没选择医学专业的同学后悔不迭的场景,使得最近热播的医疗剧《青年医生》备受吐槽。不仅如此,9%的生理盐水、骑在心脏病突发患者身上的胸外按压和电除颤,以及把H7N9甲型流感病毒称作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张冠李戴,使得国产医疗剧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点评:岂止是太假,简直是没谱!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剧《实习医生格雷》、《Monday Morning》等备受追捧,而国产医疗剧则备受奚落?本期“小医生笔记”就带你走进这两种医疗剧的荧屏背后。
真实性
在西方社会,医生属于上层阶级,其收入和社会地位与其专业性不无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学的了解程度和迫切程度也呈正比增加,医学专业性的壁垒正在被打破。1994年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推出了首部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随即风靡全球,也确立了“医疗剧”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立定位。因为医疗剧基本以普及医学知识为目的,真实性自然也就成为首要原则。
从《急诊室的故事》起,美国医疗剧确立了“双P模式”,即“Professional+Personal(专业化和个性化)”,在每一集中,观众都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医学知识,剧中逼真地展示了每一个医疗操作场景和医学专业细节。相比之下,国内医疗剧则逊色不少:在《青年医生》第11集中,一位父亲抱着出血不止的4岁女儿来到急诊,小女孩很快被诊断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当即决定进行干细胞治疗,而小女孩的爸爸忽然想起孩子出生时保存了脐带血。这种过于理想化和夸张的表现方式在国产医疗剧中比比皆是。
“国产医疗剧多是为了再现中国医疗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人物塑造为主攻方向,兼具‘为医生平反’和‘传播信望爱’的功能,因而过于抽象和夸张。”2012年热播医疗大戏《心术》的编剧六六曾经这样说。
人性化
2010年,艾尔·帕西诺主演的《死亡医生》里,医生杰克在古稀之年因协助130多名病人自杀获判入狱8年,引出“安乐死”这个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说法的医疗伦理难题,由此获得了一个更为响亮的译名——《你不懂杰克》,而“医生通过杀人去救人”这样的选择,其所包含的美好人性,同样有待情与法的较量。类似这样值得公众探讨和反思的话题在美剧中很多见,一部好的医疗剧甚至可以推动一项议案的立法。
相比之下,国产医疗剧要么是简单地展示高高在上的医护形象,要么聚焦于钩心斗角的权术之争,要么半遮半掩地讨论一下医患关系,而最终的目的不外乎绞尽脑汁地搞成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即便是加入了大量感情戏,也总让人感觉有些无病呻吟的俗套。
“如今医患关系有点扭曲,社会思维也有点混乱,所有人心态都不是太好。在这种情形下,医疗剧所受的干扰就会比较多,编剧们只能左右逢源,常常连基本的真实都无法展示,更别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源》杂志前编委李凯歌分析说,“医疗剧不是简单的健康宣传片,也不是破解医疗技术的纪录片,通过电视剧将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在医院这样一个汇集生老病死和突发事件的场所中展示出来,从而引发人性的思考,应该是未来医疗剧的走向。”
引人入胜
2003年,FX公司推出了医疗剧《整容室(或译“仁心易术”)》。在海报中,两个整形男医生之间躺着一个被割掉了翅膀的天使,寓意极为深刻。而在叙事手法上,国外医疗剧也要高出一筹,著名医疗剧《豪斯医生》里,豪斯那无与伦比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得情节环环相扣,使人观看时甚至不忍按下暂停键;多条剧情线路盘根错节,堪比悬疑大片。在《实习医生格雷》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物个性突出,语言幽默。反观国产医疗剧,常常第一集就能把所有人的关系都理顺清楚了,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都贴在脸上;大段冗长的对白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意思,让人看着昏昏欲睡。“看美剧像坐过山车,刺激;看国产剧像坐地铁,平淡,而且拥挤。”丁香园论坛一位名为“春江花月夜”的网友这样概括道。
记者手记>>>
国内外医疗剧的差异,同美国大片和国产影片之间的差异有点类似,说到底可能还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并不一定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评价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发挥各自的作用。而展示真实的医护形象和医疗环境,可能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剧的主题和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