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自10月13日上映以来就广受好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100%,IMDB评分8.3,豆瓣也高达8.3。票房更是一路狂升,截至目前票房已超2亿,轻松打破了泰国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票房纪录。同时,该片的好口碑还在继续发酵,并引发了多方面的热议话题。
该电影前期并没有过多的宣传,选用的演员也都是些生面孔,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流量小生,好片子依旧可以口碑与票房齐飞,碾压国内众多口水电影。
《天才枪手》是根据2014年真实发生、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天才少女小琳利用自己的高智商与同样记忆力高超的天才学霸班克通过帮助他人考场作弊来谋取暴利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内容主要围绕着三次考场作弊进行。但是靠着主演们精湛的演技、紧凑密集的剪辑、恰到好处的配乐,随着剧情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推进,让人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沉浸式观影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后表示“心跳加速,紧张到手心飙汗”,“代入感太强了,替主角感到揪心”,“好看到炸裂”,勾起了观众对于那个“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学生时代的回忆。
校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影片将“考场风云”演绎成为“横跨两大洲的谍战片”,全程高能,极具内在张力。与近些年国内堕胎、打架剧情俗套的青春片相比,无疑给了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影片将焦点放于考场作弊上,但主旨却不在此。影片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说:“有人怀疑过我拿学生考试作弊来拍电影的意图,其实我不是在渲染作弊,而是要让观众看到作弊对人性和公平的挫伤,我当学生期间从来没作过弊,因为不敢,心理承受不了,应该说这个电影里就有我那时的恐惧感和罪恶感,我想很多人都有。”正是这样强烈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们在观看影片时一直为主角的命运走向而揪心着。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指出:“校园不是孤立的,校园里的每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天才枪手》不仅是一部非常有特点的类型影片,更是一部社会问题片。影片凸显出了泰国现存的社会矛盾,如阶层贫富差距、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影片中首先出现的主人公是天才少女琳,她未来的道路是获得全额奖学金后出国留学,前途看上去似乎一片光明。但在她得知嘴上说着“我最讨厌的就是作弊”的老师却给自己辅导班的学生泄露考试题目带头潜规则,学校除了高额的学费还收赞助费,变相谋取灰色收入的现象后,她深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算你不作弊,这个世界照样欺骗你。她开始质疑内心原本遵循的道德准则,带着些对抗世界的意味开始走上帮助富二代作弊来改变自己家庭贫穷现状的道路。在好友格蕾丝的请求下,她组织了一场利用时差来进行的跨国作弊案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拉班克加入,格蕾丝的男友小巴找人将班克拖到垃圾场打了一顿,使得他错过了奖学金的考试。
挣扎与脆弱让人不忍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纵观整部影片,班克无疑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故事一开场的他正直质朴,固执得有些可爱。他拒绝通过帮人作弊来获利,即使他家境并不富裕,面对自己的奖学金竞争对手琳,也会善意地提醒有人在抄袭她的试卷。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使母亲过上好日子,看不惯一切不公平的事情。但却是他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最后彻底黑化,成为一个被金钱奴化的人。
人物这样的转变是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不了的,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希望美好的东西能够一直存在,光明能够战胜黑暗,坏人能够改过自新。但即使是最后的黑化的班克也无法让人讨厌起来,反倒是对他多了些心疼。是这个社会上一些“恶”的东西在一步步摧毁着他的信念,一步步毁灭着他的生活,他在金钱世界的沉沦是对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是一种绝望的怒吼。
班克不像小巴和格蕾丝那样有个富裕的家庭,也不像小琳那样有个可以及时规劝她回头、无条件陪伴的教师父亲。在班克的家里,他就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他的母亲靠洗衣服来挣钱养家,但在电影中只出现了她洗衣服时瘦弱的背影和班克被退学时颤抖的双手,甚至连正面的镜头都没有,也暗示了他母亲的弱小及班克自我成长的生活环境。当班克知道那次使他错过奖学金考试的挨打是小巴为了让自己加入他们的跨国作弊案而策划的,他带着愤怒不甘而离开,却在看见“洗衣店的未来”的广告牌时改变了主意,“干了这一次,我至少还有钱,那顿打也不是白挨的。”这是班克的第一次妥协,也为他后来的彻底黑化埋下了伏笔。和小琳的沉沦不同,班克是被动的,是绝望的,而小琳是主动的,是不甘的。结局中小琳走出了屋子,在父亲的陪伴下走向了自首的光明,班克却将永远被关在那间黑暗的小屋子中,独自坠亡。所以在班克的身上,更加能深刻感受到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寒门学子的挣扎与脆弱,使人深思这悲剧背后所蕴含着的东西。
强烈反差真实反映社会
《天才枪手》在台湾被译为“模范生”,私心觉得“模范生”这个名字更具讽刺意义,正如最后影片中挂在教学楼上奖学金获得者巨幅海报的缓缓滑落,小琳和班克的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而反观那些整天专注于吃喝玩乐,靠作弊来欺骗父母来获得奢侈品的富二代,却在班克作弊被抓而永远失去出国留学的机会时大办庆祝派对,潜心于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却是小琳和班克拼尽全力也不一定碰得到的。这样的反差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真实映照。
和大多数生活困苦的人相比,小琳和班克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但现实却一点一点摧毁了他们。还记得两个少年在悉尼歌剧院前憧憬着“从明天起,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了”,是那样的意气风发,那样渴望丢下肩上的负担,去拥抱美好的生活。看到这里时,不少观众就已经开始为两个孩子开始担忧了,他们的行为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令人唏嘘。
美好的结局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悲剧才能引发人们的反思,好在绝望中导演仍给予了观众以希望。在影片的最后,女主找回了自我,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这是对处于泥潭中班克的一种援助,不愿看着他在错误的观念中丧失自我。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公平的一种追求,维护了那场考试中其他未作弊同学的权益。
回过头看《天才抢手》的海报:“这世界我们说了算!”,这“我们”是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