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以“礼敬国学·滋养青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三年级柴致冶同学作为上海市大学组的代表,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此次总决赛大学组的冠军。
与国学相遇、相识、相知
此次获得“国学达人”挑战赛冠军的柴致冶与国学有着深厚的缘分,这段不解之缘还得从他初二的时候说起,与国学的相遇始于偶然在家里找到的一本《周易》。“初中的时候,觉得《周易》特别神奇,虽然似懂非懂,但国学的种子从那时起在我心中扎根了。”
之后,他又陷入了《意林》的奥妙之中,出于好玩,还自己学了一些占卜的技巧。对于古代文学,柴致冶也颇有兴趣,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文言文,也喜欢读一些古诗,他一步步走进了国学的大门。
当初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柴致冶认为自己有些问题没有思考明白,出于寻求解答的心理,他报考了哲学系。“那时并不知道哲学系有国学的专业方向。”正式进入复旦大学之后,柴致冶才发现这个“隐藏的专业”,这让当时的他无比激动。于是,他在分方向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国学方向。
在大学的专业课上,柴致冶又和《周易》相遇了,这是他第二次读《周易》,却是他第一次专业而系统地学习《周易》。“其实《周易》讲述的是人生、世界、宇宙的道理,并非一些巫蛊之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这些文字背后的奥秘让柴致冶对国学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易理方面的内容让他深深着迷。
渐渐地,国学的嫩芽在柴致冶的心中茁壮成长,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对世界、人生和事物价值的看法和观点。
希望传统文化“热”下去
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夺冠,也引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股传统文化“热”的余温至今仍在发酵。同样在“国学达人”挑战赛上夺冠的柴致冶虽然并不认识武亦姝,但却对武亦姝掀起的这股传统文化“热”赞不绝口。“我觉得传统文化的热潮是件好事,能让大家去了解一些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也能熏陶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传统文化“热”如果能培养当代人的一些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操的话,那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如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选修课程,柴致冶认为这类课程对于在大学校园中推动传统文化的热潮有三点作用:一是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大家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去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典籍;二是让大学生们能在课上追溯一些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源,能明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精华并为之骄傲;三是培养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大学生们去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的热情。
对那些非专业却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们,柴致冶有些个人想推荐的阅读书目。首先是曹伯韩的《国学常识》一书,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国学的基本常识,适合非文科专业但很想了解一些国学知识的大学生们。再有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一书,“这本书类似于目录学的纲要,列出了一些可以看的书,并说明了如何看这些书,看哪个部分比较合适。”
每每谈及读过的书,柴致冶总是如数家珍,徐徐地道出一本本书名和书中精华。可见,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早已深入他的骨髓。“知识嘛,多多益善。”
国学让人“自知无知”
国学之于柴致冶,除了是他的专业所长,还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方法,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生活态度。
待人接物这个词可抽象可具象,在柴致冶看来,待人接物有儒家功夫论的意思,即如何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更道德的人。往更具体里说,“待人接物是儒家功夫论里的修养心性,或者,用我们时下热议的词——算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或者‘价值观’吧。”
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生活态度,便是“世界观”了。“世界的物质构成知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种感觉。这样的一些更玄妙的,更无法解答的问题,又偏向于一些更哲学的部分,类似于道家的一些思辨。”柴致冶为记者解释道。
这些总结自然是柴致冶受到国学大师们熏陶下综合提炼的观点。他认为大师的观点应该是贯穿于整个三点之中的:一是有治学的方法,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三是对世界的这些看法。“这些大师们都说过不少,我也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
但很不一样的是,柴致冶没有奉一个具体的国学大家作为标杆存放于心中。“因为我觉得学知识不是说学某一个大家或是怎样。有的大家也不一定说的每句话都对,有一些学者可能就发过两三篇文章,但都是经典。仅从知识的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与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是在我这个年纪看的比较多的书的话,是钱穆先生的书。”
专业课程上对书籍的研读是柴致冶学习国学的重心,他分配时间上就会对国学方面的专业课程有所偏重,或者是和国学有关并且自己有兴趣的课程。当然,除了专业课和通识课,柴致冶坚持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书籍来翻一翻,比如《二十四史》,又或者《李杜精读》。除了读书,他还会根据具体的话题或者问题,专门搜集大家的文章读一读。
国学给柴致冶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他意识到“自知无知”。毕竟是从哲学学院出来的孩子,柴致冶觉得认识国学首先要认识自己。受哲学学院氛围的熏陶,柴致冶会尝试思考一些问题,然而最大的收获还是“自知无知”四个字。柴致冶坦言,在初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用二次元的话说,当时的柴致冶完全是一个中二少年。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他意识到自己无知的地方有很多,因而性格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是变得内敛了,二是变得更温和了一些。生活上,柴致冶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从系统地开始学习国学基础知识之后,柴致冶也接触到一些中医知识,开始意识到身体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会有意识去保养自己。
稳健心态铸就冠军
预赛第一,柴致冶稳稳地向着目标进发,却没想到在半决赛的时候,由于一开始有些紧张,在不适应抢答形式的情形下错失了几次机会,导致以第四名的成绩压线晋级。这一阶段的“有惊无险”也无形中提升了他的抗压心态,在最后一个环节,也即决赛的自由辩论中,柴致冶的心情已经非常平静了。
进入决赛的选手都是百里挑一的能者,于是心态的好坏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荣耀最终将归属于谁。因此即使斩获特等奖,也即青春国学荟全国冠军的殊荣,柴致冶谈及自己能力还是说着“不够,不够。”当记者想了解决赛自由辩论时的具体感受时,柴致冶思索之后还是坦言:“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恰好运气比较好,讨论的话题是专业课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平时也会想想,所以就把自己想说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实力加心态,虽然没想到自己能获得第一名,但自始至终以最高标准为梦的柴致冶,以淡定之姿捧起了冠军的荣耀。能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在备战的过程中,知识的注入是一方面,同伴的并肩前行同样是难得的力量。柴致冶表示,能遇见很多很厉害的小伙伴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深感荣幸。
“知行合一”是柴致冶的座右铭。对他来说,国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国学是有温度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谓“知行合一,行而知之,知而行之”,这是对柴致冶最大的启示——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生活,努力创造更好的明天。
新的一学年,2017级的新鲜血液融入了大学生家庭,谈及对于大一新生的寄语,柴致冶还有些忐忑,觉得自己也说不好,因为毕竟自己也还是一个学生。
“我觉得,选自己想选的课,选了的课就认真地去学好,这样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