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的五年,是杨浦创新融入国家战略,体现上海规划高速发展的五年。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作为由国家人社部唯一冠名的专注于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国家级创业实训基地,在五角场蓬勃发展。
实训基地创业功能不断完善,先后建立了创意产品、电子电工、信息技术三大产品实验试制平台,引入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李开复创新工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三家孵化器;2016年,还打开沿国定东路400米围墙,引进了中国青年天使会、云享客、创梦亚马逊AWS、京东众筹体验馆、IC咖啡、华创俱乐部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创业服务机构。
创业者的摇篮
“预孵化—孵化—加速孵化”,三级孵化体系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健全了杨浦区大学生预孵化创业项目扶持机制,有效推动了园区服务能级的提升,将专业、优质的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创业群体。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预孵化项目的扶持,关注对创业前优秀项目的培育,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有效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创业门槛。
实训基地集聚平台和政策资源,逐步形成“活动+孵化”、“项目+孵化”、“投资+孵化”及“产品试制+孵化”四大孵化模式,在五年时间里扶持服务了418家创业企业,帮助了1224个创业项目,其中618个成功孵化成企业,创业带动就业9792人,为杨浦培育了一批如新眼光、复享、Ucloud等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高新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在激发杨浦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意产品实验试制平台是实训基地的试制平台之一。平台提出了“FREE,不仅仅是免费,更为了梦想的自由放飞。”因此,平台以创业苗圃项目预孵化为重点,为创业项目团队和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工商注册、劳动人事、财税管理、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的全方位公益培训辅导,并组织创业者同学会和创业项目及小微企业之间广泛的合作交流。
实现创业梦
实训基地以专注于创业服务链的前端为特色,五年的培育和沉淀,这里陆续走出一批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它们发展势头猛,业内地位高,有的甚至已经走上新三板。这些落户在杨浦的企业,正不断发挥明星企业的溢出效应,促进杨浦产业集群集聚,推动杨浦迈入蓄势勃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新时期。
史永平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创业班,曾有多次创业经历。自己学车时的不愉快经历让他萌生了做一个互联网学车平台的想法,DUDU学车就这样开始萌芽。从开始时单纯的代招生,到如今开发完成了报名及分期系统,开展对学员进行系统化服务的ERP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DUDU学车平台逐渐被众人所了解。“我们有一个三年规划,今年做好上海市场,明年延伸江浙,第三年覆盖华东市场。”史永平表示。
五年来,还有很多像DUDU学车一样的企业从这里走出去,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领略杨浦创新创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和窗口。未来,实训基地将打造上海创业服务“四大中心”,即创业苗圃孵化中心、创业服务集聚中心、创业文化交流中心和创业信息发布中心,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更好实现。
辐射周边
实训基地充分贯彻三区联动理念,不断向外复制推广孵化服务经验。同时在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区域内的创业服务载体无论是在数量、规模、种类、配套环境,还是在服务功能水平、孵化质量和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形成了覆盖街镇社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等多类型、多形式服务载体交相辉映的新格局。各服务载体作为实训基地孵化服务的外在承接及延伸,成为杨浦培育优秀创业者的重要支撑力量。
实训基地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区内外10所高校共同成立“高校创业就业合作联盟”,建立符合杨浦产业特点和大学学科优势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覆盖全学年且有所侧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为有效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发起创办“进化圈—创新以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全新的工作模式帮助高校内早期创业团队和项目加速成长,助推商业模式落地。2013年至今,吸引了千余名大学生报名参加,辐射范围覆盖上海市、长三角乃至珠三角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