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尝校园足球发展成果
7月14日,为期一周的2018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在上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落幕。首次参赛的墨西哥帕丘卡队在决赛中,以5比2战胜来自科特迪瓦的阿塞克队,他们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捧起了本届“校园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奖杯。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宗明、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闭幕式,并为荣膺本届赛事冠亚季军队伍以及个人单项进行颁奖。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吉春江
参考国外注重学习培养
既能踢好球也能考复旦
借着俄罗斯世界杯即将落幕的契机,来自法国博若莱足球俱乐部总经理Philippe Terrier,介绍了他们如何成为法国足协认可的足球精英训练营。他说:“我们的定位是发展青训,是法甲联赛的人才选拔后备营。我们为法甲的里昂俱乐部输送了诸多人才,如今效力意甲罗马的原里昂队长戈纳隆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培养球员过程中,就和当地高中进行合作,球员必须要进行文化学习,同时优化训练和比赛时间,让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球员。”
本届赛事的冠军墨西哥帕丘卡队,是带着必胜的心态来到上海,这支球队曾经在去年的U17国际锦标赛上获得亚军。队员桑切斯说,球队为本届赛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比于对手,我们看重的是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是这次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谈到平时的训练,他也表示,“教练告诉我们要学会在足球中发现快乐,所有墨西哥人都喜欢足球,踢球就会感到很快乐,没人能说清楚是为什么。”球队教练韦斯特获得了本届赛事的最佳教练,他说:“墨西哥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正是结合了人们对于足球的喜爱。我们会给所有球员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赛中学会成长。有天赋的孩子,自然会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实际上,赛事的东道主上海市校园足球精英队中,就有多名队员凭借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进入沪上知名学府就读。来自闵行区U17精英队的徐世澳,就是上海市校园足球发展的代表,他今年高考以589分考入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他高中期间曾担任七宝中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部部长,策划校内体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他说:“我的业余时间都是训练和比赛,几乎没有去上其他补习班,因此我会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听课效率,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和训练,同时做好校内的学生工作。”
牢记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短短一周,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青少年校园足球队齐聚申城,其中不乏有今年俄罗斯世界杯表现出色的法国、比利时、英格兰和墨西哥等足球强国的足球少年。对于中国校园足球而言,除了在球场上切磋球技,了解和学习足球强国先进的校园足球理念和青训体系,同样是本次赛事的重要宗旨。决赛当天下午,以“融合·育人·筑梦”为主题的2018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成功举行。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德妹、市体育局副巡视员杨培刚等领导和嘉宾出席。
赛事的四年成长,背后是中国校园足球全速发展的四年,王登峰强调:“校园足球经过了四年的探索和发展,我们建立了一定的竞赛体系,取得了部分令人欣慰的成果,此时我们更要反思,今天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下一步该怎么做,不能丢掉好的经验,不能再走弯路。今年,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因此,论坛的初衷是帮助我们认清足球的发展,认识足球人才培养的规律,同时聆听不同的声音。”
如今,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足球的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校园足球的发展应该立足当下,从更高的立意、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目光,认识和看待足球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全国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南说,发展校园足球,必须树立正确的足球观、成长观和参与观,才能促进良性发展。
而发展校园足球的关键,在于为校园输送优秀的师资力量,全国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春满就此提出了抓好师资培训的10个发展思路。例如,充分调动各地足球资源、抓紧抓好骨干教师培训、与中国足协等级教练员培训体系接轨、加快培养校园足球讲师队伍、“请进来,走出去”拓宽见识开阔思路、健全建立竞赛机制以及建立和强化监督和激励机制等。
接着,原国脚范志毅对校园足球的发展谈了自己的观点:“就像李春满教授所言,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观念,再深入校园服务教师团队,指导他们进行实践操作。我做运动员和教练我知道,教练是运动员最信赖的人,因此他要对所有孩子负责,他的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们的发展。如果一个球员的成长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即使他进入职业队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调整心态、融入环境、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等等,都和他所掌握的学识密不可分。”
-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普陀模式”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普陀区作为上海市的人口大区,普陀体育中心、真如体育馆一向是市民们健身运动的首选去处,市民秦先生表示,每到周末、节假日,场地预约情况非常火爆,如果想踢个足球、打个篮球的话就不得不提前许多时间早做准备。近日,随着普陀区内55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向市民免费开放,普陀区市民健身有了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选择。
7月12日,由普陀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普陀区青少年中心和上海华体西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上海市棋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上海桥星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静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普陀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启动仪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成功举办。
据启动仪式现场宣布,普陀区将有63所公办中小学体育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由于正值暑假期间,其中8所学校处于大修中,其余55所学校将平均在每天的6:00到8:00,18:30到20:30两个时段,合计每天向市民开放四个小时左右,为满足市民的日常健身运动需求提供家门口的场地。
目前,市民仅需在开放时段到学校办理全民健身卡,并通过微信绑定后,即可扫码入场,中、小学生可凭电子学生证入场,无须另外办理健身卡。
“桃浦模式”升级
成为特色“普陀模式”
据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珏介绍,普陀区全区公办中小学校将从7月开始,统一开启全覆盖、全时段、全方位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在寒暑假期间设立“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日”活动,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打造普陀区开启美丽校园“共享健身”的新模式。
事实上,这并不是首次普陀区将学校场地开放给市民,早在2008年,普陀区就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五部门<关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指导意见的通知>》,开始布局学校场地开放工作。2013年3月,普陀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提出了在10所学校进行夜间开放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将校园灯光工程作为政府实事工程加以推进,拓展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领域。
2014年12月,桃浦镇与上海华体西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桃浦镇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托管协议书”,创新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管理模式,形成“桃浦模式”。经过近四年时间的努力,普陀区确定了以“政府主导、委托管理、有序组织、统一规范、服务群众”为原则,启动全区学校体育场地第三方委托管理模式,正式形成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特色“普陀模式”。除了设立学校体育开放日以外,普陀区还首先实行了“五统一”的开放标准,即场地开放范围、开放时间、环境标识、数据平台、信息发布五个方面的统一,对学校体育开放工作进行了规范。
场地开放+青少年培训
推动体教深度结合
除了市民朋友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健身场地外,从7月起,这63所学校还将设立“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日”,在双休日、寒暑假的规定时间段,通过活动形式有序组织学校体育场地对社区开放。将场地开放工作与学校青少年体育培训、活动结合起来,与社区小型运动会、公益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启动仪式现场就举行了一场校园勇士挑战赛活动,吸引了周边不少青少年的参与。普陀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黄敏华表示,希望通过在学校场地举办青少年体育培训、赛事的方式,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解决学生课外体育培训问题,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技能培训融合。
据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日”将在每年9月、3月以项目申报的形式,确定学校场地开放半年活动清单,此举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还丰富了场地开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