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服务品牌
覆盖全市城乡
根据中国计计划生育协会要求,市计生协从2006年至今,持续开展“关怀计划生育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成长、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五关怀”行动。
在实践中,市计生协以“大平台、小项目”运作模式,指导各级计生协围绕空巢家庭、流动人口、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培育建立生育关怀项目130个,逐步形成了“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特色品牌,并形成相关运作机制。例如,黄浦区的帮扶工作,优先考虑生育关怀的五类对象;徐汇区与华东师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为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提供科研引领;长宁区开展“幸福养老”生育关怀项目;静安区为8—16周岁伤残独生子女进行康复指导,提供康复营养和治疗所需部分扶助经费;普陀区在“爱心超市”开设生育关怀窗口;虹口区开展与22名孤儿结对帮扶的“扶雁行动”;闵行区为数万名妇女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嘉定区开展“金拐杖圆梦行动——关怀计生特殊家庭”项目;浦东新区开展“关爱女孩合作项目”;奉贤区对计生后遗症家庭进行补贴;青浦区开展“农民工子弟学校青春健康”项目;宝山区开展“温馨空巢生育关怀”;崇明县对智残儿童开展扶助活动;金山区被选择为中国计生协“生育关怀”试点区并承接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以项目形式聚焦群众需求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紧急救助、重点帮扶、生活救济、政策倾斜、亲情牵手、志愿服务等多种关怀方式,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扶助独生子女死亡、伤残、重大病困难家庭成为常态,从经济、就业、生活、精神上给予多元关爱,引导困难家庭和基层干部树立信心、走出困境,对全国生育关怀行动试点起到了引领作用。2007年,全国生育关怀行动试点工作培训班在上海举办,市计生协向全国31个省市代表介绍了经验。
通过建立协会 关心“新上海人”
全市各级协会通过建立外来流动人口计生协,全方位服务“新上海人”,体现了上海生育关怀工作扎实推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又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自下而上对6662个基层村居、企业、流动人口协会进行评估认定,达到了优化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扩大组织覆盖、健全会员之家、创新活动方式、增添生机活力的预期效果。还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计生协工作意见,加快在民营、私营、“三资”企业,集贸市场和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计生协的步伐,指导区县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标准化菜场计生协组织全覆盖、在建筑工地建立流动人口“会员之家”推进协会阵地建设、在商务楼宇和两新组织建立流动人口联合分会、在流动人口集聚地以多元化形式建立计生协。从而在健全的组织形态下,使常住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同样成为上海生育关怀项目的受益对象。
发行福利彩票 募集扶助资金
2005年以来,上海推出了募集计划生育扶助资金的新形式——发行福利彩票,并由市计生协系统承接,各年度分别推出了“纪念中国13亿人口”、“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落实国策 维护权益”, “科学育儿 传承希望”,“融入城市 开启明天” “关爱家庭祝您好‘孕’”等不同的彩票主题。还争取慈善基金会支持,对因故当年死亡和伤残、患大重病和有特殊困难的独生子女家庭,以1:1方式与独生子女困难家庭专项资金进行匹配,加大了扶助力度。
推进保险计划 建立专项基金
提供托底保障,建立专项基金,成为市计生协在生育关怀项目中着力抓好的另一个“重头戏”。一是借助社会资源,设计开发了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意外保险和女性健康保险,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协会实施、市场运作、自愿投保”独生子女保险计划运作机制。2008年,与市人口福利基金会联手,积极推进独生子女保险计划,帮助群众抵御意外风险,消除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2012年扩大了受益面,完成了独生子女保险产品升级工作,“重大疾病”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目前,全市已投保独生子女家庭26.7万户,初步实现了“低平台、广覆盖、高保障”的目标,在关爱计生特殊和困难家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上海市生育关怀专项基金”正式启动,第二年实施“阳光大讲堂”等39个公益项目,共投入经费282万元。其中,关怀计生特殊家庭的服务项目为29个,占总经费的79%,惠及1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