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写在作文本上的第一部小说,叫做《桃园风波》。当然,它没有发表。但在五级记分制的当时,老师在五字右上角还打一个“十”号。
陈忠实生长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一个小村子里,父辈都是读过书的人,虽然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但是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点书,却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连出了两个中学生,于是这成了家里最大的难题——仅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收入,是难以供养他和哥哥同时完成学业的。此时的陈忠实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为了保证哥哥能够把师范学校读完,陈忠实只能休学一年。“休学当然是谁心里也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确实能理解,为什么?家里从我上那一年连着两个中学生,父亲在生产队里头没有任何收入,后来我父亲实在没办法,跟我说你休一年学,他已经盘算好,因为我哥已经读初二了,初三毕业以后让他去考师范学校,那个时候的师范学校是学费全包。”
休学一年,让陈忠实最后没有考上大学。“这个主要原因是我学习不好。1961年和1962年的大学高考差异特别大。1961年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比例在百分之五十,四个班百分之五十,到我这一届,1962年这一届,考的是百分之五,录取生占百分之五,录取的学生都没有1960年落榜的学生多,所以在这种失望之下情绪很不稳定,思想压力也大,弄得都神经兮兮。晚上睡不好,老做恶梦,从床上突然就摔到地上。”
父亲见状,害怕陈忠实上不了大学,倒弄个神经病就麻烦了,“因为我那个时候就抱怨过父亲,要不休那一年学,我要1961年高中毕业,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陈忠实回忆,当时父亲听了,也没说话,直到父亲患癌症即将去世的时候,才对他说:“我一生中有一件事对不起你,不应该叫你休那一年学。”
当时听父亲说这样愧疚的话,陈忠实心里很难受。父亲去世的那年,陈忠实已经在到处发表作品,成为一个在陕西当地还有点影响的青年作家。他没想到,自己早已忘却的曾经的那段对话,那句怨恨的话,父亲竟然整整记了几十年,“直到他临走的时候才告诉我,我没办法承受这个东西。”
也许是生活的考验,也许是生活的给予,虽然没能继续读书,但是陈忠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进行小说题材的写作,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标志着陈忠实的创作已经成熟,而此时,创作《白鹿原》的想法,也逐渐在陈忠实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