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原产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语。不过,在明代以前常见的都是硬肉桃。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的一个儿子受父亲影响,从北方引来桃树种植于城北吴淞江边,经反复探索,在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前后采用嫁接法培育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桃子,因汁儿多、甜如蜜,起名水蜜桃。不久,上海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的露香园(遗址在今露香园路一带)就成规模地进行栽培,人们称之为“露香园水蜜桃”。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赞叹:“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按即露香园)所出尤佳。”入清,顾氏家族衰落,露香园慢慢荒废,“露香园水蜜桃”移种于黄泥墙(遗址在今学前街一带)、吾园(遗址在今吾园街一带)。上海开埠后,随着城区人口日益密集,“露香园水蜜桃”产地逐渐移至龙华一带。在晚清,王韬的《瀛壖杂志》叙述:“桃实,为吴乡佳果,其名目不一,而犹以沪中水蜜桃为天下冠,相传系顾氏露香园遗种。”那时,一位来沪的植物学家将“露香园水蜜桃”引入美国,育成著名的“爱保太”黄桃,现在当地不少桃子品种都是它的后代;日本岗山的白肉桃品种,也是江户时代引入“露香园水蜜桃”育成的。
抗战初期,龙华一带的桃林多为日军炮火所毁,从此“露香园水蜜桃”销声匿迹。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浦东航头镇牌楼村鹤丰专业合作社经努力,已成功地从海外引回昔日露香园原种水蜜桃,让它重新在故土开枝散叶、结出佳果。
中医认为,桃子性温和,能够活血、润肠、生津、养肝、通经络,常吃桃子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桃子素有“寿桃”和“仙桃”之美称。水蜜桃既是爽口的水果,也适合制作养生食品:水蜜桃桑葚果酱,将4个水蜜桃的果肉刮进锅中,接着放入桑葚250克,并加适量的白糖和水,煮时先旺火、后文火,待其呈浆状,再放入松子仁、核桃仁、黑芝麻末各100克,重新煮沸10分钟左右即成,它有养血润燥通便之功效;水蜜桃蜂蜜汁,将1个水蜜桃去皮、去核压成汁,再放入蜂蜜20克和适量温开水即成,它有助于治疗胃炎。另外,水蜜桃还适合做甜点:水蜜桃百合甜汤,将水蜜桃片、鲜百合片放入炖盅并加冰糖,再倒入七分满的清水,置于蒸锅中蒸半小时即成,它不仅别有风味,也利于消暑。
在水蜜桃大量采收的季节,“露香水蜜”又重来,这不仅使著称于世的南汇水蜜桃增添了新亮点,也给市民带来了新口福。
朱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