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汪星宇住在周浦镇,对乡土有着天然的眷恋。上中学后,父母带着他举家搬到了上海市中心,“从没吃过苦,总感觉农村就应该像周浦的村子一样,遍地桃树,十里桃花”。
毕业后,当大部分复旦学子都奔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去挣高薪时,汪星宇却向父母申请了两年时间,做一些与乡村有关的事儿,“觉得农村很美,再玩两年”。
坐一晚上火车到达湖南怀化,再从怀化坐大巴车一路颠簸到了花垣县夯来村村口。站在村口的一瞬间,这个穿着呢子大衣、修身小脚裤的上海男孩惊呆了。这是一个“又字型湾”,村子在山谷下边,从村口进村要穿过一条270度的斜坡。他默默地想,除了卖土特产,自己还能为这美丽乡村做些什么?
湘西的农民不会知道,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这样一群想要吃苦、体验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年收入达到上百万元,想要去国外上大学,却苦于没有漂亮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社会实践经验,为此,家长们会花上数万元送孩子去非洲“吃苦”。有的在非洲喂大象吃些草,拍个照;有的到非洲帮助当地人盖房子,搬两块砖,拍个照;还有的在非洲做义工,给孤儿院的非洲孩子送些文具,拍个照。
“中国农村就有这么好的实践空间,连中国农村什么样都还不知道,去什么非洲?”汪星宇拉上自己的好朋友金一斐,一人出了10万元,创办自己的公司“乡村笔记”。
金一斐是汪星宇复旦读书时的室友,毕业后在奉贤区团委工作,曾被列入奉贤区储备人才队伍,仕途光明。现在他俩想为初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乡村场景下的教育服务”,顺便,改变乡村“一点点”。
根据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今后高校招人不再只看分数,以社会实践、学生个人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会占到较大比重。“这方面需求会越来越大。我们中国自己的农村都没建设好,为啥花几万元去非洲作贡献?”汪星宇想要把这部分需求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多地留在中国农村,而不是非洲大草原。
在上海,汪星宇曾发动身边朋友做过小范围调研,上海中学生中,真正去过农村、了解农村生活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上海孩子心目中的农村,就跟我过去的认识一样,嘉定的葡萄园、南汇的桃林、川沙的西瓜田、奉贤的草莓大棚、阳澄湖的螃蟹塘。”但实际上,湘西的农村才真正具有“中国农村”的代表性——不通水电,只有旱厕,睡猪圈隔壁。
而相比花上四五万元去非洲,从上海到湘西农村参与实践的费用要低得多。根据“乡村笔记”团队的测算,上海高铁6小时到怀化,从怀化坐大巴车去湘西农村,住在当地招待所,每天下乡,吃住交通17天的总费用不过五六千元。
今年寒假,“乡村笔记”将组织第一批约60名学生到湘西进行文化互动、民俗体验、经济发展调研等,邀请高校名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田野调查、乡村发展设计等。参与者中,不乏上海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会主席、学生会干部等。
现在,汪星宇和金一斐这两个有着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资质的年轻人,从上海开车18个小时到湘西农村,一路上只能通过带人搭顺风车挣油钱。“湘西农村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未来,我们还想把中国所有的美丽乡村都走一遍。”搭车人有时会被两个上海小伙子的故事感动,多给一些钱,尽管他们并不太明白好端端的上海帅哥跑到农村去干嘛,但两人说话时那股子劲儿,总让人觉得他俩是“认真的”。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