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的使用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对漆有所了解并开始使用了。大漆取之于天然漆树,质地坚硬且耐腐蚀,千百年来,漆器的制作和欣赏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媒之一。
明代黄成的《髹饰录》是漆工艺的经典著作,他在书中把漆器的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划分了四十大类,一百零一种。清代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大致可以分成雕漆、填漆戗金、金漆、彩绘、镶嵌、犀皮漆等等。而就镶嵌漆器来看,还可以再细分为嵌螺钿、嵌象牙、嵌玉、嵌金银线等,都是在黑漆或朱漆地上,镶嵌各色图案,或豪华富丽,或清淡典雅。
笔者在新世纪初结识了当代漆艺大家唐明修、陈杰之后,除了收藏了一些当代漆艺精品之外,也开始关注收藏一些古代漆器。而事实上,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可以收藏古代漆器,反之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古玩店和拍卖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漆器拍品,这也证明了几百年来,西方艺术爱好者对于中国漆器的的关注和收藏。
清康熙黑漆嵌螺钿“春夜宴桃李园”委角方盘,即由再庭兄帮忙购自于多伦多拍卖会。黑漆盘11.5公分见方,背面的款识为:“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也为嵌螺钿工艺制作而成。此句出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一文,由此也可以证明正面的图案就是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从弟,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庭院中,松树下,桃树边,四位身着唐服的高士,或挥毫,或展卷吟诗,而展现这个画面是在漆地上使用了镶嵌螺钿的工艺,五光十色,斑斓绚丽。据沈胜利先生说,七彩螺钿一般取自于上好的鲍鱼壳,浸泡在特制的药水中,鲍鱼壳会一层一层脱落,而普通螺钿片则取自于河蚌壳。十分有趣的是画面中还有一位书童在煮茶,而手上的扇子,非常奢侈地使用了金片制作而成,画面左边的太湖石,也是加贴了金片,更显得名贵。
明代大画家仇英有《春夜宴桃李园图》题材作品存世,现代画家韩敏先生也绘有相同题材的作品。
《明清古玩真赏》一书中收录了一件“清黑漆嵌螺钿山水倭角方盘”,尺寸和此件方盘相似,而在其释文中却写道:“倭角为清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造型。”而笔者2016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经为展出的每件漆器拍照存档,其中也有一件被鉴定为明晚期的“黑漆彩绘花鸟纹委角四方盘”。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明中期剔红采药图长方盘”,也是委角造型。“委”和“倭”是通假字,委角即倭角。王世襄先生在《中国古代漆器》一书中写道:“清代前半叶大规模继承了明代髹工,由于宫廷的好尚,更趋于精工细巧而不免流于纤密繁琐。中叶之后,国运日促,导致各种工艺的全面衰退。”为此,沈胜利先生把此件漆器定为“康熙”,是正确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