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1、肌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肌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宝宝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阻挠打针。
2、医院陌生的场景激发了宝宝的恐惧心理。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多么胆大的宝宝,到了陌生环境,行为也会变得谨小慎微。
3、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强化。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宝宝:“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宝宝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4、成人紧张心理的传递。往往在宝宝还没有打针时,父母就开始担心宝宝是不是能够忍受得住。这种紧张无意识就能够传递给宝宝,从而造成宝宝紧张的心理。宝宝需要释放,但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解压手段,只能通过本能方式——哭闹、折腾来消除压力了。
舒缓宝宝打针恐惧的6策略
1、提高宝宝的理性认识。你可以告诉宝宝:“生病了很难受,打过针之后病就会好了!”从而缓解宝宝对打针的排斥。游戏也是提高宝宝认识的好方法,平时,你可以和宝宝玩医院的小游戏,让宝宝当医生,你做病人,在宝宝的针头“戳入”“病人”的肌体时,宝宝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脱敏”——情绪上对打针不再害怕,理智上理解打针治病的意义。如果你装作很疼的样子,还会招来宝宝的笑声,这种对生活本身逼真的临摹使得亲子双方的感觉一下子通透了,也让宝宝变得更加坚强了。
2、对疼痛的认可很重要。宝宝打针的时候,很多家长总爱对宝宝说:“不疼不疼,宝贝勇敢点儿。”但是,家长在说“不疼不疼”的时候,宝宝内心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感,他也许会想:分明就是很疼很疼,妈妈为什么非要说不疼呢?这种矛盾感可能会妨碍宝宝对外在世界产生信任感。爸妈可以事先说:“打针有点疼,但是能忍受,宝宝是勇敢的孩子哦。”
3、努力营造宝宝熟悉的场景。宝宝去打针时,最好父母双方都去,父母和宝宝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有宝宝依恋的对象都在场,会让宝宝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有的宝宝到哪里都要带上心爱的玩具,这时候不妨也带上,那也是宝宝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能安抚他的情绪。
4、转移注意力。你可以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他转过头不要盯着针头,或者让他看别的小朋友很勇敢,看医院墙上布置的卡通图画等,这样能有效减轻宝宝的痛感。
5、给宝宝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的勇敢和坚强了。宝宝打针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不对?”父母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宝宝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6、和医生进行交流。告诉医生宝宝的兴趣点。虽然医生和宝宝并不熟悉,可是来自陌生人的夸奖非常有用。在宝宝自我形象的确立中,他会觉得非常自豪:“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