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身的人越来越多?根据心理学自媒体“KnowYourself”发起的4万份有效问卷显示,有64.3%的人给出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找不到”,意味着适龄男女要广开渠道,但受制于工作和性格,很多人在主动或是被动的情况下选择相亲和被相亲。
于是乎,有网友从多年的“实战”经验中,将婚恋市场上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具象化、标准化,总结出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和价目表。以北京为例,“京籍京户”“中心城区及教育高地房产”“男性海归”“女性本科”,被认为是相亲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指标。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广州天河公园相亲角、南京玄武湖公园相亲角,我们总能见到一群焦虑的父母,手拿着儿女的户籍、收入、房产、年龄等信息,希望为子女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对于适婚男女来说,相亲并没有那么令人反感。报告显示,84%的男性和74%的女性能够接受相亲。可见,相亲这种形式无可厚非,但当双方的学历、身高、容貌、工作等“硬件”条件被父母放在台面上反复比较和挑选,寻找另一半的过程更像是评定他人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估算。
文 / 记者 邓漪蒙 整理报道
A
隐形的“鄙视”链
一、身高、年龄、相貌“鄙视”链
身高、年龄、相貌是相亲中最基本的信息,可以称之为“入门条件”。首先是身高,在相亲市场上,这个条件有多重要?此前,一个1米6的小伙相亲竟被分手31次,引发网友热议。据中国青年网报道,在北京一个千人相亲会上,近八成男生会把对女性年龄要求放在第一位,而超过九成的女生则会把男生的身高要求放在第一位。该现象也引出相亲中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年龄,而这项标准下,男性和女性的待遇不尽相同。
如今,“90后”已经成为了相亲主力军,在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80后”男性的竞争力不减,但同龄女性的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上海一位65岁的大爷代替“80后”女儿相亲7年,他明显感觉到现在优秀的女生很多,但相亲市场却是个男方市场,男方“月薪六千还要求对方漂亮”!
34岁的海归女艺术家郭盈光毕业于英国高等艺术学府,荣获艺术硕士学位,性格独立、风趣幽默,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她一直自认为条件还不错,充满自信地去公园相亲角为自己征婚,没想到一位阿姨知道她的年龄之后说了五个字:“噢,勇气可嘉。”
二、属相“鄙视”链
“可以轻度残疾,但属羊的绝对不行。”
某北京姑娘,各项条件都特别好,京籍京户、三环有房、985高校硕士,但是当他人得知姑娘出生于91年属羊时,大爷大妈纷纷表示,“你什么条件都好,要是不属羊我肯定选你当儿媳妇了!”
原来,民间流传着“十羊九不全”的说法,认为属羊的人(尤其是女性)命不好。这种迷信,究竟从何而来?根据多位民俗专家的观点,“十羊九不全”的大面积流传始于清咸丰年间。由于慈禧属羊,民间反对势力便称她的属相误国。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末吏治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于是众多不满清朝晚期统治者的人,出于政治的需要提出了“十羊九不全”,为得就是在一定层面上给当权者营造一些不利的舆论。再后来,很不巧的是,袁世凯也是属羊,而且是八月出生,又开始传说八月的羊是害群之马。也是从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十羊九不全”这种错误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下来,并且有相当影响力。
三、地域“鄙视”链
户籍和地域间的相互踩踏在相亲角展现得尤为赤裸淋漓。在相亲角的老北京眼中,京籍和京户有着天壤之别,就像清朝的镶黄旗和正黄旗之分一样。
“你哪儿人啊?”这是许多北京大爷大妈们问的第一句话。只要察觉对方带着或轻或重的口音,他们便果断摆摆手:“我们不找外地的!”哪怕对方早就举家迁居北京、拿到户口也无济于事。至于连北京户口也没有的外地人,在相亲角则处于弱势。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上海。据沪上资深红娘叶老师观察,上海人相亲还是想找上海本地人,也有一些接受江浙地区的。她认为这倒并非是歧视,更多是基于生活习惯上的考虑。她表示,在给年轻人匹配时也会考虑到地域情况。
四、学历“鄙视”链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博士学历,男性博士尤其是海归博士在相亲中是加分项,而女博士则位于鄙视链的末端,除了年龄的原因,有部分人对于女性博士存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一位家长说,女儿明明是博士,但是不敢说是博士,只敢说是硕士,怕吓着男方不敢搭讪。
另一方面,985重点本科的毕业生处于相亲鄙视链的学历链条顶端,普通本科的毕业生是该链条中的弱势群众。在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里,男硕士希望找个重点本科的女生,女硕士希望找个重点本科的男生。
张华从复旦本科毕业后去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拿到绿卡后回国做创业和投资。在美国时,他曾详细列过一份清单,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五点对未来伴侣的要求:独立、爽快、会玩、有自己的想法和有执行力。简单的标准背后是一整套解释体系。比如“独立、有自己的想法”意味着自信,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教育,乃至“自信心有没有被摧毁过”有关。还有一点没写,但在判断时至关重要——学校。“要还不错的本科,不错是指华师大以上。”张华说。范围大致框定在综合实力排名前30的高校,重点则是“本科”。
据一位组织过数十场单身聚会的Jessie介绍,诸如“北大硕士看不上N理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理由大多是认为对方一定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不属于同类人。
五、房产“鄙视”链
房产是最能体现家庭“硬实力”的指标。曾经有人感叹:“北上广没房,再优秀只能排在相亲鄙视链最底层。”在中国,婚姻和住房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对于要娶媳妇的男性,你的丈母娘会格外关注你是否有房产。
有网友以北京为例,在中山公园“相亲角”,人的价值被完全货币化:北京户口值54万,不同地段的房产对应着不同的身价。除了房产套数和地理位置不同,连购房的方式还隐藏着买房鄙视链,最顶端的是全款无贷,最低端的则是公积金贷款。
B
“明码标价”背后的逻辑
被父母奉为真理的各种鄙视链和价目表背后的逻辑是,将硬性物质条件放在第一步,进而再去培养感情,磨合性格,走进婚姻。这显然与社会倡导“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三观不一致。
但是,从现实来说,这套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其实非常符合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中国婚姻观——门当户对。一例又一例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失败婚姻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门当户对的婚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不完全那么世俗。因为家庭背景相近的男女,在三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更为接近,生活在一起更容易一些,这些并不是简单的靠后天努力、奋斗就完全可以改变的。相反,存在巨大阶层落差的两个人在一起,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三观、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更容易产生和引发很多矛盾、冲突。
人民网曾刊文《不必太把“相亲鄙视链”当回事》说得很中肯: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要求“门当户对”,无可厚非;希望孩子有个稳定而可期的未来,更是无可非议……婚姻不能没有物质基础,更不能没有感情基础。明码标价的婚姻不可能幸福。因此,那些锱铢必较的婚姻市场,不怎么靠谱。但是,不必太把“相亲鄙视链”当回事。有人认为相亲角的婚姻市场,只是一些老人打发时间的“社交”方式,不管是打发时间还是焦虑子女婚姻,对此这些老人,我们理应理解多过抨击。
从深层次角度说,中国式相亲鄙视链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阶层下滑的担忧和焦虑。在靠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小的现实环境下,选择门当户对或者找比自己更高阶层的婚姻,这是避免阶层下滑的重要保障手段。
回到现实层面,在红娘叶老师看来,很多年轻人相亲很多次无果的最大原因是过于理想化,不够接地气。她回忆说,自己曾帮助一位1983年出生的上海男士寻找另一半,这位男士工作稳定,月收入15k左右,有一套婚房。在他列出的择偶条件中,细化到户口所在辖区必须是徐汇、长宁、静安、黄浦的上海女生,并排除了15种职业,如医生、护士、财务、出纳、公务员、警察、记者等。在叶老师看来,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另一半设定了条条框框,表面上是为了选择更完美的对象,其实最终为难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