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徐家汇社区十七年
这位民警被称为“男神”
褚琳月
  ◆见习记者  褚琳月

  他是南丹南村的“守护神”,他是居民们的“开心果”,他对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更是南丹南村的“老娘舅”,17年来,他牢牢地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钉”牢了,也把他自己“钉”出了感情,他就是徐家汇派出所南丹南村居委社区民警王瑞芳。

  “呀,我们的‘保护神’来啦。”“王瑞芳,侬来了。新年好新年好。”刚一走进南丹南村的“邻里汇”,坐在一楼沙发上戴眼镜的阿婆,就朝王瑞芳打起了招呼。在小区里,王瑞芳的知名度很高,大到社区整治,小到楼道堆物,无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还是社区居民,遇到棘手的问题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叫王警官来帮忙。王瑞芳俨然成了小区里的“老娘舅”。一晃,他已经在这个小区做了17年社区民警。17年前,他第一次到南丹来,遭遇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屡吃“闭门羹”被人朝头上扔了一把毛豆壳。

  一把毛豆壳,警民初“较量”

  南丹南村小区,当地人习惯叫“南村”,几十年前,外地来沪打拼的村民们一批批汇聚到此,平地上搭起一间间屋,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满是砖瓦房、草棚棚。“80年代政府出资改建,90年代所有住户回迁住公房,平均一人分到3、4平方米”,南丹南村居委会主任皮美芳是地道“南村人”,她介绍说:“虽然人搬进公房了,但好多习惯,一时还改不掉,比如在小区里摆摊、楼道里堆物等”。2002年,因为110报警量居高不下,名声在外的巡警王瑞芳被派到了南村来“破题”。占地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的南丹南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住户2273户,辖区内困难家庭多、老年人多、闲散人员多,小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治安情况复杂、邻里矛盾突出。要把这样的小区管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王瑞芳接手后第一件事,是在居委治保主任的陪同下,去小区认门,“要熟悉门牌号,拜访楼组长”。结果,刚走到22号门口,就被人扔到头上一把毛豆壳。“我回头一看,好几个人站在楼道口看着我,刚好看到有个熟面孔,以前我做巡警的时候,他因为赌博被我依法处理过。”王瑞芳站在花坛边缘上,一番义正辞严回敬了回去。 “我叫王瑞芳,是你们的社区民警。我今天把话说清楚,我不是你们三个手指能捏的田螺,我是一个拿老虎钳都挤不动的人。”“神气啥,我们这里的社区民警最多做了两年。两年呆下来,算侬面子大。”“那我们走着瞧。”临走时,王瑞芳特地又补充了一句,“你们家里确实有困难的人,也可以找我,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一杯热茶,拉近警民心

  居民们欺生,对于新来的民警,没人愿意搭理,王瑞芳苦笑,“小区治安不好,去谁家里坐,别人就会说这家‘犯事了’”,于是,约定俗成,警察上门不吉利,要走访,外面谈吧。踌躇满志来,没想到,吃了数不清的闭门羹。王瑞芳心里有数,所里派他来,除了要管好南村,还要服务好村里的居民,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融入这里。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讨水喝。“保温玻璃杯,我只倒三分之一的水,没水喝了,到家里倒点开水总可以吧?”,用这个办法,他总算走进了居民的家门,进了门,得说话,话说多了,心就近了。那时期,他从不在办公室里坐,除了出任务,每天都泡在小区里,张家长李家短,唠唠叨叨中,王瑞芳把大部分居民的想法都摸了个清爽。

  小区里一户人家,孩子是领养的,因为手续不全,也不懂政策,多少年来都办不下户口,孩子父亲开了个棋牌室,对居委、街道干部,谁都不服气,动不动就争吵闹事,王瑞芳找上门:“我帮你把孩子的户口办下来,你把棋牌室关掉。” (下转第3版)  (上接第一版)

  这户人同意了,跑民政局、跑户籍科、找资料看,王瑞芳把领养儿童的手续搞的明明白白,给孩子上了户口那天,孩子父亲感动得几乎要给他跪下。居民们沾亲带故的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南村,来了个做实事的社区警。

  一句“分内事”,警民亲如一家

  由于人均居住面积小,南丹南村天井搭建、外拓搭建、破墙开店、围墙开窗开门、占用公共区域、无证照经营等各种“五违”问题不在少数,居民利用天井加顶棚改建成卧室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也是徐家汇街道“五违”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道难题。“2462户人家,拆违229户!”皮美芳提高了嗓门,“一个小区拆违将近1/10,侬讲压力大吗?”

  “拆违9个月,王瑞芳也是天天早上8点钟到,晚上啥辰光回去都不晓得。”皮美芳说,“他不在,我们心里没底,老百姓心里也没底。“

  张阿姨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套两室户里,80多岁的老太太住一间,儿子儿媳带小宝宝三个人住一间,张阿姨自己只能在朝北的小阳台里搭个床住下,为了不影响儿子儿媳的日常生活,她在天井搭了个顶棚并从阳台打开一扇门,每天穿越绿化带进出。类似的违建和占用绿化带的情况,几乎所有的一楼居民家都有。王瑞芳白天到居民家中作思想工作,将违建事实一一告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晚上又利用业余时间上门沟通。不少居民透露:“由于家中拮据,无法额外购置房屋,只能蜗居在小小的两居室内。”王瑞芳也将居民的实际困难向街道反映,跑前跑后为居民解决这一难题。面对居住条件困难的居民,街道在拆违时把天井顶棚暂予以保留,封闭围墙私开的门窗,恢复围墙原貌。居民拉着王瑞芳的手连连道谢:“感谢你呀王警官,你为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真的像自家人一样。”

  如今占道经营的水果摊、占用绿地的违法建筑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通畅的道路、砖红色的外墙、整齐的晾衣架、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以前,小区里老鼠跑来跑去,现在环境漂亮得不得了。”69岁的瞿老伯直言,“这变化简直无法想象”。

  “平时多做些‘分外事’,关键时候少做些‘分内事’。”十七年来的辛勤工作,王瑞芳将自己扎根在了南丹南村。在居民们心里,王瑞芳早已不仅是一个社区民警,是有困难可以求助的好兄弟,是公平正义的主持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案例
   第04版:申城纪实 专版
   第05版:申城教育
   第06版:家庭计划
   第07版:居家布置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情理与法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缘分对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守护徐家汇社区十七年 这位民警被称为“男神”
本期导读
“好药”标准千万条,合理安全是首条
报头
家庭周刊一版要闻01守护徐家汇社区十七年
这位民警被称为“男神”
2019-02-27 2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