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身上的叛逆与真诚,从孩童时期就得以体现。
1955年6月15日,他出生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军官家庭,从小家教森严。每当犯了错事,他就要在父母的教导下写一份自我检讨,且每次检讨书的内容都不能重样。为人要诚实、正直,这是父母教导他的精神核心。
小学二年级时,郑渊洁的老师出了一份命题作文《我长大了干什么》。班上的同学纷纷写明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宇航员,只有郑渊洁写了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掏粪工人。那会儿,一位平凡朴素的掏粪工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媒体的宣传下,小小的郑渊洁也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之一。看了这篇作文后,郑渊洁的老师大为惊讶,立刻将其推荐到校刊上进行刊登。据郑渊洁事后分析,许是因为那时全市只有他一名学生想在未来担任掏粪工的职位,老师担心几年后北京没人掏粪,粪流遍野,于是赶紧用刊登作文以立存照的方式与他“签约”。
小学四年级时,郑渊洁随父母到河南遂平县五七干校,又赶上了学校出的另一篇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经过反复推敲题意加之深入展开发散思考,郑渊洁擅自变更了题目,写出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可惜这次不但没能取得刊登校报的殊荣,还被老师点名批评羞辱,要求他站在讲台前大声朗读“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学生。”在郑渊洁的老家遂平县,有一种地方特产叫做拉炮:爆竹的两边有两根绳子,双手拽住绳子往两边一拉,爆竹就响了。郑渊洁就站在讲台前拉了身上的拉炮。不出所料,郑渊洁被学校开除了。询问被开除原因后,郑父仔细品读了那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认为其逻辑缜密、颇具道理。郑父抚掌大笑:“没事儿,我在家教你。”
自那以后,郑渊洁就跟随父亲在家里上学。在父母的指导下,他熟记《共产党宣言》,在解放军空军部队服过六年兵役,还在工厂当过五年水泵工人。水泵工人的微薄工资并不足以讨得郑渊洁女友父母的欢心,由于未能达成对方提出的考入大学的要求,郑渊洁惨遭抛弃。与水泵为伍的忧伤岁月里,郑渊洁痛定思痛,忽然回想起小学时有一篇掏粪作文被老师表扬过,于是冒出了靠写作发家致富的念头。拿起自来水笔,郑渊洁冥想片刻便文思泉涌。文章一气呵成,趁着热情未泯之时赶紧投给杂志社,没想到果真被发表了,他还因此拿到相当于彼时自己半月工资的10元稿费。
从此往后,郑渊洁正式告别水泵,开启了自己的职业写作生涯。
成为专职撰稿人后,郑渊洁所在的杂志因为刊登他的文章而使订阅量增长了十万本。郑渊洁找到主编,希望能将自己的千字稿费上涨一毛钱。可主编提出的质疑却使他无法反驳:“你怎么证明,是你带动了销量?”郑渊洁愣在原地,半天未能对答一句。踌躇半晌后,他终于想出证明这点的最好方法。1985年,他辞去了某市一家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职位,开始创办只刊登自己作品的月刊《童话大王》。
那时的郑渊洁只有29岁,作为怀揣小学肆业文凭的追梦青年,他顺理成章地在作家会议上遭受了一位大学教授的嘲笑:“一个人怎么能独自写月刊?没常识,不自量力。”创刊之后,郑渊洁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平均每日写满30张A4稿纸,硬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月刊。得知郑渊洁所从事的事业后,郑父鼎力支持。郑渊洁闻之大为感动:“父母活到什么时候,我就写到什么时候。”郑父亦肝胆相照:“你写到什么时候,我们就活到什么时候。”
1988年,郑渊洁的卧室已经被各路读者的来信堆满。为了将这些信件妥善安置,他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购买了好多套房子用来装信。“陌生人愿意花时间给你写信,这是多重的情义啊!这些信很珍贵,如果把它们扔掉,我觉得我会睡不着觉。”时至今日,在房价已经翻了不止十倍、一但卖房就能收入上亿的情况下,那些信件依然稳稳地“住”在郑渊洁的房子里。在一次作家笔会上,一名作家在听说郑渊洁未曾读过一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后大惊失色:“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你怎么写作?”于是在轮到郑渊洁发言时,他起身询问:“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觉得深受启发,你们看过吗?”在场70%的人频频点头。“可是这名字是我瞎编的。”从此他再没参加过作家笔会。
时光荏苒,当他本人也晋级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之后,郑渊洁开始在育儿方面大展拳脚。儿子郑亚旗读小学时,曾被老师骂,令郑渊洁惊掉了下巴。他从此将儿子接回家里自己培养,并且亲自编写了十部教材作为“私塾”之用,加起来400多万字的教材内容涵盖十分全面。在家庭教育上,郑老师主张人人平等,他从不让子女叫自己“爸爸”,只以姓名相称,甚至一度反称儿子为“大哥”。他曾宣称儿子在18岁前要啥有啥,只是一但成年,就会立刻变成被老鹰踢出窝巢的小鹰,要啥没啥。但郑亚旗已经掌管了公司,结婚生子,事业家庭双得意。
相比于对儿子的苛刻,郑渊洁把女儿却当成有求必应的掌上明珠。他曾公开表示:“儿子我只肯养到18岁,女儿我愿意养到80岁!”结果女儿郑亚飞反而成了“学霸”,“我的女儿现在在美国读大一,她的学费是北京高三挣的奖学金,她在美国上学也打工,目前为止还没有花我钱。作为父亲,在女儿上学的十二年间,我从未对她说过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虽然嘴上不曾多说,郑渊洁的实际行动却从未缺席。从女儿一岁时起,郑渊洁每晚睡前都会给她念一个小时的故事,念完所有自己写过的故事,就按照女儿给出的题目即兴现编。十二年来,郑渊洁风雨无阻地接送女儿上下学,哪怕每天往返40公里也毫无怨言。因为他相信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和母亲一样重要。他对女儿说:“你可以和哥哥一样不用去上学”,结果反而使得女儿成为了“最无限向往和憧憬上学的孩子”。为了养成女儿的读书习惯,他允许女儿涉猎任何图书,无论是笑话书、十万个为什么还是脑筋急转弯,统统可以阅读。他相信,只要在年幼时先将孩子对书本的热爱培养起来,剩下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