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楼书香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地书:那一代人的爱与生活
■莫砺锋、陶友红在秋天的钟山(1994年)
  编者的话

  《嘈嘈切切错杂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是一对搞文字工作的老夫妻自编合著的散文、书信集。丈夫莫砺锋是在南京高校执教的古典文学资深教授,妻子陶友红则已从机关退休。“嘈嘈”为男声,“切切”为女声,“错杂弹”则是两人“伊妹儿”的长书短简了。

  收录的夫妻两地书简(他们均是1950年代初生人),无疑是过往岁月留下的痕迹,其中有柴米油盐的日常絮语,也有执子之手的深情,更断断续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索。

  这里摘编四封书信,以飨读者。信的标题为编者所拟,信的内容因篇幅限制,有删减。

  听梁祝,似乎是在听我们自己

  (致莫砺锋)

  亲爱的夫子:

  初一晚上收到了你元月十七日的信。虽然初一中午没等到你的电话,但晚上读到了你的信多少得到了些弥补,见字如见人。今天中午与你通了话,虽然只有十分钟,并且还有许多话没来得说,但还是令我们十分兴奋。我们忘记了饥饿,一路兴冲冲地回家,恨不得逢人就告诉他我们与你通了话。初一早上妈妈叮嘱我与你通话时不要掉眼泪,免得不吉利,我嘴里答应,心里可不敢保证。当我听见从千山万水之外传来的你对我的声声呼唤时,我只顾答应你,别的什么都忘了。现在,已经十点多了,妹妹已躺在床上多时,可我一点睡意也没有。正好炉子不太好,我得等火旺一旺。录音机里在放《梁祝》,《楼台会》里大、小提琴正在重奏,那么深情,那么和谐,令我感动。过去我听这首曲子时,常为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所感动,现在听时好像感觉变了,似乎是听梁祝,又似乎是在听我们自己。尤其是那温文尔雅、敦厚诚笃的梁山伯主题常使我想起我的夫子。

  此信写到一半,你妈妈来了,寄妈跟寄爹一道送她来的。寄妈他们年初七要回安徽去了,我送了两斤蘑菇,其他的一时拿不出手。原来我打算去火车站送行的,但他们不要我送。

  你的书寄到了吗?我至今未看到这本书,不知什么样的,我当然也非常想先看到,但宏生不会想到的,他把先来的二十本都寄走了。我们带给你的磁带你还没拿到吗?我有一封信告诉你一个地址,你收到了吗?

  下次再写。祝你好!吻你,妹妹吻你,大家问你好!你给小阿姨的信她都收到了。

  小红

  1987年2月1日

  千万不要沾染 贪图享受、讲究阔气的坏习气

  (致陶友红莫杞)

  友红、莫杞:

  你们好!

  9号与你们通了电话,11号就收到第5封来信。因为同样的理由,没有立即回复。今天是星期天,给你们写第6封信,可以保证在25日或30日到家。

  从信中看,你们俩基本上还是“好自为之”的。友红干公家的事,总是太投入,当然应负责的事也不能拆烂污,但投入要有个限度。以前我总想你当初在农村和服装厂拼命干活,把身体弄坏了,真不值得,要是当时有人在旁提醒你一下就好了。后来才明白,即使当时有我在旁提醒你,你肯定也是一句也听不进去的,也许还会很反感,因为你素性如此。莫杞以前的问题在于做事缺乏全局观念,不能作通盘的考虑。我常想教你下一点围棋,主要目的是想让你学会全面地考虑情况,看清利害,决定取舍。我的围棋没有学精,但对其原理倒是深有体会。下围棋如果只注意一个角、一条边,而忽视全局形势,非输不可。高手下棋,常有“弃子”取势之举,就是放弃局部利益而争取全局胜利。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过升学关,而过升学关的主要手段则是取得一定的总分。这“总分”两字,便是全局。如果你强调自己的兴趣只在一两门功课,从而忽视其他几门;如果你学习时只愿走顺利的路,对自己学得较好的功课投入越来越多,而对薄弱环节反而避之惟恐不及,那么你非输不可。我这个人是比较“会”考试的,我1979年报考研究生,那年3月才生此念,到4月初看到招生目录才决定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以前曾想报外国文学,因没学过“二外”而未能如愿),6月初就进考场,其间安大还不准缺课。我当时心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了解,知道自己什么是强项,什么是弱项,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最有效。所以我对英语、古汉语连一分钟也没有用,先集中20多天突击看文学史和有关论文(我虽有所了解,但从未用笔写过自己的看法),最后两周则完全用来背政治。结果我5门课的总分比第二名高出50多分,说明那一次的复习计划很成功。所以你现在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看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争取总分再上一个台阶。

  还有一点,友红信中提到莫杞的节俭,这确实是个很好的习惯。现在我们对你该花的钱还是会让你花的,但千万不要沾染那种贪图享受,讲究阔气的坏习气。一个人少年时穷困一些,往往并非坏事。我从小受穷,家中真是一贫如洗,又生活在偏僻小镇上,16岁以前连汽车都只见过一两次,更不用说火车了。除了衣食欠周之外,连学习用具也是不全的。参加书法比赛没有毛笔,参加数学竞赛没有圆规。这固然给我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使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也没有锻炼出强壮的体魄,但是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那种经历使我明白生活的艰难,使我珍惜一切人生机会,所以我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又成为第一批博士。因为我不会像那些养尊处优长大的人那样,对一切都大大咧咧,毫不在意。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至理名言。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忧患,但简朴的生活习惯确是对人有益的。希望你今后一直保持下去,尤其是在学校里,要比成绩而不要比“名牌”,曹靖华说得好:“考学问,又不是考衣服!”

  好,这次就到这里,下封信再继续写“专题”。祝安!

  砺锋

  1996年11月17日,上午10时

  我们婆媳之间不存在争权夺利, 也都不是小鸡肚肠

  (致莫砺锋)

  亲爱的夫子:

  你好!

  收到了你三十日的来信。昨天刚寄走了一封信和五本《文史》的抽印本,请查收。你的书收到了吗?余下的八十本还没来,我打算写信去催。磁带收到了吗?

  读了你的信,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我觉得你是多虑了。妈妈让我告诉你,她不会和我吵架的。我嫁到你们莫家四年了,差不多每年都要有几个月与你妈妈住在一起,彼此已经比较熟悉、了解,我们婆媳之间不存在其他家庭那种争权夺利的矛盾,也都不是小鸡肚肠,在此时刻,我们只会相依为命、同舟共济,不会吵架的。你这样说话,太令我不安了,可能我以前很不令你满意吧。

  你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她刚强的性格和她的经历,使她遇事很有主见,很有胆量,这对我是个补充,也是支持。我从小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温室中长大,不免柔弱,但我也插过队,经过乱世,必要时也能奔走。有妈妈撑腰,把个家庭支撑一年半载,问题不是太大的,你尽可放心,大不了让妈妈带着妹妹住到乡下去,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一个人就好办了。所以你别为我们担心,我们爱你,当然以满足你的愿望为最大快乐。当你头上出现了白发时,我曾心惊肉跳过。当你念“弄儿床前嬉,看妇机中织”时,我为你感到过悲哀。所以你如果为了我们而焦虑,我们会感到内疚和不安的。请你放心!妈妈检查身体的事我会想办法的。

  过年时我给妹妹照了几张相,寄两张给你。这两天这里很暖和,棉袄都脱了,梅花也开了。你那里天气冷,要多加小心,零下十七度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衣服不够自己及时去买,不要省钱。杨先生回来了吗?他在,能做好饭给你吃,倒是好事。妈妈叫你不要打电话回来,尽说空话有什么意思?有十一块钱可寄二十多封信了。可是我还是希望与你通话的,我们分别已经半年了呀,在早先是不可想象的,真是做梦都盼着与你相聚呢。

  国内的事,《人民日报》上都有,你们那边报道可能也多,我没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告诉你。目前反自由化的斗争正在初起阶段,我们每周多学习两次,其他一切正常。

  下次再写。莫非玉采都有信来问候你。妈妈问你好!

  小红

  1987年2月10日,上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 孩子的事业就是父母事业的延伸

  (致陶友红莫杞)

  友红、莫杞:

  近好!

  今天收到了1月24日的来信,看到莫杞期终考试的成绩,很高兴,除了化学、数学两门尚需努力外,其他各门都已达理想状态。但是依你的潜力,还可以再前进一步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孟子说人们做事有两种不成,一种是不能(能力不够),一种是不为(能力够却不好好做)。不能者应予原谅,同情,对不为者就不能原谅了。愿你到6月时超过丛山桦和那个男生!父母为什么总希望孩子有出息?这里面固然不乏功利的考虑,但主要原因并不在此。晋代的谢石认为是“比如芝兰玉树,皆愿生于己庭”,也就是说希望好孩子生在自己家,就像园中有美好的树木一样。我觉得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孩子的事业也就是父母事业的延伸。司马谈和班彪计划写史记和汉书,都没成功,但他们的下一代司马迁和班固写成了,这也等于是他们本人的事业成功了。我和你妈妈都因“文革”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特别希望看到你有出息。但愿你能理解这一点。当你想懒散、放松时,更应该想一想,不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好机会的,我们那辈人中有多少聪明人连大学之门都没能进!

  下面答复友红13日来信。你想提前退休我完全同意,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多稍为紧一点罢了。你的收入减少一小半(计上额外收入),但我今后几年还会增加一些。我唯一担心的是你的心态能否平衡,因为你现在虽混得不怎么样,毕竟也是个官,听人家叫“陶处”也习惯了,一旦退休,就没人理你了,这是会带来失落感的,人之常情,谁都难免。如果这种感觉很严重,那是很可怕的。我本人倒是希望你早点退休,免得三天两头出差、开会。如果我今后发展顺利的话,会有较多机会到外地开会、讲学,到时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岂不很好?如今我们都是“公费”旅游,虽然都去过北京、厦门、桂林、成都,但总是分别去的,很少有机会一起游览。人生倏忽,再过十多年我们就老了,何苦把一生都浪费在机关里?所以我同意你有这个计划,至于什么时候实行,看情况再说吧,打定主意以后,也就进退自如了。

  今年韩国的春节与中国相差一天,即7日为除夕,8日为初一。从电视里看,他们过年的一大内容是祭祖,多穿韩服,磕头礼拜。但只放假两天,年初三纷纷上班了,远不如中秋节之隆重。我的汉语班一直上到6日,7日放假一次,10日又开始上了,英语班也如此。我过年连一天也没休息,抓紧时间读书,写文章,现已完成万字论文一篇,可以寄往江西去,这是几年来最勤奋的一个春节了。

  立春既过,春天即来。虽然昨天又下了一场大雪,但今天已花完。在外面行走,风拂面吹来也没有冷感,看来漫长的冬天确实过去了。友红的11号信中所说的“日子真难过”者,在南京也已过去了吧,不再是“外面整天结着冰,呼呼地吹着大风”了吧。

  余不多述。吻你们。

  祝安!

  砺锋

  1997年2月12日于光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申城纪实
   第05版:申城纪实·教育
   第06版:申城教育
   第07版:家庭计划
   第08版:妈咪宝贝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缘分对接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旅游休闲
   第13版:健康讲堂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小楼书香
   第16版:名人生活
两地书:那一代人的爱与生活
家庭周刊小楼书香15两地书:那一代人的爱与生活 2019-10-16 2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