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为200余部(集)影视作品配乐,其中影片60多部。
《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城南旧事》《庐山恋》《快乐的单身汉》这些影片时代特征鲜明,百看不厌。影片中的主题曲插曲,成为亿万观众争相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9月28日,吕其明传记《人生步步是音符——吕其明》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新书首发。
一天谱就“土琵琶”
齐鲁热土,撒下了青年吕其明的战斗足迹,他再熟悉不过。在解放战争的三年多里,他对山东曲艺、民间歌舞随时听、随时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是源于热血与感情的产物。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歌曲开始,抒情而平静;到了中段“爬上了飞快的火车”时,音乐突然激昂,加快速度,用进行曲的旋律表现出游击队员们英勇杀敌的坚韧意志。第三段又回到歌谣体,与开头四句相呼应,表现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的胜利就要到来”的坚强信念。吕其明创作这首歌曲一气呵成,如溪流涓涓,非常顺畅。仅用一天时间完成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问世后受到群众喜爱。
1951年,吕其明与向异合作,第一次为纪录片《五一国际劳动节》配曲。1955年,他首次独立创作故事《水乡的春天》。1956年的《铁道游击队》成为他电影音乐第一部成名作,以后他又创作了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并为根据《铁道游击队》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配乐。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拍摄于1961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几十年后的2007年,“嫦娥一号”升空前,全国网上公开推选最喜爱的音乐投票活动揭晓,《谁不说俺家乡好》荣登榜首。10月24日,“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它遨游太空,蟾宫折桂,相伴“嫦娥一号”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等30多首歌曲,被乐迷誉为“神曲”“仙乐”。
这年,吕其明荣膺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
清新纯美《庐山恋》
吕其明第一次登台领奖的作品是《庐山恋》, 获得“金鸡奖”唯一的提名奖。
《庐山恋》的音乐基调明快,舒展而有朝气、富有青春活力,就像一幅山水画或水彩画,具有非常鲜明的清新纯美的风格。在配器方面,吕其明从内容出发选用乐器,为了突出抒情性,以弦乐器、木管乐器为主;多采用独奏,小型乐队编制,避免重、响、杂的效果;根据影片需要,共设计了30余段音乐。
影片中用了三首风格迥异的歌曲。主题歌《飞向远方的故乡》,表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的热望, 歌词也是吕其明自己写的。 第二首是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恋歌”,有鲜明的江西老表腔调,与庐山美景画面水天一色很协调。第三首歌《啊,故乡》,吕其明借鉴了一些外国抒情歌曲的写法,运用小乐队、打击乐器、电子乐器和小提琴衬托的伴奏形式,初听像是外来的,但是细听时感觉还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
《庐山恋》的创作使吕其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影片《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刷新。
“吕其明在动笔之前早就养成一个习惯,到影片中故事发生地体察民风民情,在当地民间音乐库藏里寻矿觅宝。为写好《庐山恋》音乐,他来到盛产民歌的江西,不为浏览庐山美景,先到音协、群艺馆搜集文字和音响资料。‘恋歌’ 中的引子‘龙首崖’就是采用了赣州地区的‘进坑调’,把它化开来进行再创作。 《多彩的晨光》 闽南口味特浓,吕其明妙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尺八、 二弦、‘丢’ 和响板、南琶以及渔歌的材料,取其浓缩的精华使之化蛹为蝶。用了这些土制调料口味香浓,格外爽口,是一道新创的‘佛跳墙’ 闽菜。”董存明在《采风》杂志2013年第12期《吕其明:血管里涌出至真至爱的华章》一文中这样点赞。他在评论《啊,故乡》时更是十分精辟:吕其明敢于自我突破,没有定型化、老化,体现出他有适应电影题材多样化的潜能,亦可看到他思想开放胆子很大——试想在1980年港台流行歌曲尚未“开禁”的语境下,是要冒些“精神污染”风险的,也让一些对他创作路子有偏见的人刮目相看。
铃声叮当诉离愁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是由美国作曲家J·P奥特威先生作曲,李叔同先生填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校园里著名的学堂乐歌,有着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生活音韵和强烈的时代感。吕其明为《城南旧事》只谱了8段音乐。他的原则是:音乐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就不用,此处无声胜有声。最出彩的是尾声,从小英子在医院同父亲告别到剧终,吕其明安排了长达5分零6秒的音乐,没有一句台词。枫林、墓地,秋阳下的红枫叶飘然离开枝桠在空中回旋;英子和宋妈挥泪告别,一辆马车铃声叮当渐远……纯美的电影式散文素雅、简约,画面与音乐扣人心弦,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离愁别绪。
在配器方面,吕其明采用了非常规的混合乐队编制,运用弦乐、木管、小钟琴、钢片琴、竖琴,以及新笛、抱笙等色彩性的乐器。特别是新笛、抱笙具有深沉、凄凉、哀怨、浑厚的音色。而弦乐器,除低音提琴外,从头至尾每段音乐都是加弱音器演奏,而且多采用独奏、二重奏,犹如蒙上一层轻纱,增加了暗淡、朦胧的色彩。简洁清淡、恰到好处。
在和声风格的处理上,吕其明配置了非功能和声,以小三度,半音平行下行的进行,以增加其不稳定性和悲剧色彩。他只是在其他段落,如小调式的旋律中运用了功能性的和声,个别地方使用了调性重叠的手法。
《城南旧事》通过小英子天真的眼睛直观愁云惨雾的人世,它像潺潺溪流流过观众的心田。它淳朴、自然的古典美,在新时期电影中别具一格。上海广播电台播放后,应听众要求在当年就重播了三十多次。《城南旧事》1983年一举斩获“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影片《南昌起义》《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雨》《子夜》《家》(合作)《寒夜》《焦裕禄》《把一切献给党》(合作)《非常大总统》《钢铁世家》《女儿经》《闪光的彩球》《天朝国库之谜》《死亡客栈》《上海舞女》《残酷的欲望》《金元大劫案》,电视连续剧《孙中山和宋庆龄》《秋白之死》……吕其明的影视乐曲创作成功丰硕,满目璀璨。
“我是一个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对电影厂、对中国电影一往情深。因为“我身在电影制片厂,主业还是电影音乐的创作。”
2010年,“上海之春”五十周年之际,上影厂将“特别贡献奖”“杰出电影艺术家”桂冠授予吕其明。他热爱音乐、热爱电影事业,他不忘根本、当之无愧!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