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手小手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人的婚姻被啥绊住了脚
胡春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新低。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从事三十多年人口学研究的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分析,结婚率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结婚人数的结构性减少。与此同时,全社会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房价高企、就业竞争激烈,以及年轻一代“独性”更强等原因,也都成为年轻人结婚路上的“绊脚石”。

  越来越晚

  初婚年龄创史上新高

  北大博士学历,身高1米72,在高校任教,于晓楠从小到大都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女”。可随着她的年龄迈过30岁直逼35岁,她明显注意到父母对女儿的自豪感开始持续下降。他们发动一切关系给家里这个“黄金剩女”安排相亲。晓楠苦笑着说:“可能爸妈觉得好不容易攥了一手好牌,却要砸在手里了。”

  在高校里,大龄未婚女青年并不少见,很多人经历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求学路,当终于走上了很多人羡慕的“人生巅峰”后,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的人生同行者所剩不多。

  于晓楠觉得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太高,“起码要能跟我聊得来吧,要爱读书吧。”她自己家境不错,父母已经给她买了车,准备了房子,甚至发话说,“如果男孩子对你好,房子车子都可以不要。”

  但晓楠觉得婚姻应该要势均力敌,“两个人各方面条件要差不多,这样彼此心里都不会失衡,两个人的三观也不会差距太大”。

  现在的平均初婚年龄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上海市妇联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10年前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全社会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现在高校中,本科、硕士学历的女性已经占一半左右,博士阶段女性占比接近40%。推迟婚龄、晚婚晚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一组数据直观地说明了女性婚姻观的变化:1990年,30~35岁的女性中,未婚只占0.6%,而到今天,未婚占到7%;而35~40岁的女性未婚占比则从0.3%增长到4%左右。

  主动“剩”下

  “独性”很强的年轻人

  1981年出生的刘豪在城市核心区拥有3套房产。他理想的另一半要有甜美的长相、温柔的性格、和谐的家庭。“听上去要求不高啊,可我给他介绍了3个女孩,都无疾而终。”他的表姐气呼呼地说。

  第一个女孩比较腼腆,两人见面后聊了几句,女孩就开始时不时地低头看手机,刘豪顿时没了好感。

  跟第二个女孩见面后,双方都跟介绍人表示对彼此有好感,互留微信继续联系。结果,那个女孩每次回消息的速度慢得让刘豪抓狂,“有时候隔一天才回复。”刘豪约她周末出来玩,女孩回复:“我爱睡懒觉,周末一般都要睡个大半天,晚点再约。”几次下来,刘豪有点生气,“怎么她只考虑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呢?”

  刘豪和最后一个女孩聊得挺愉快,结果约会了没几次就分手了,原因是女孩养的狗生病了,两人在给狗治病上发生分歧,吵了几句,刘豪觉得自己一片好意没人领情反被埋怨,女孩觉得男生在现实中说话态度粗暴,跟微信聊天简直不像一个人,最后不欢而散。

  和刘豪一样,这些眼下本该进入婚姻生活的年轻人,恰是独生子女一代。这些年轻人生来就是家庭的中心,因此表现出“独性”很强的特点。他们追求舒适、自由、自我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享受当下、只对自身负责的生活态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关爱别人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心等。

  近几年高校招聘面试时,一些人的简历特别优秀,用邮件沟通也非常顺畅,可一到面对面环节却判若两人,表现出沉默、少言。这种人际沟通的障碍放到谈恋爱中必然成为硬伤,不谈,怎么恋爱啊?

  与此同时,现代生活娱乐方式也越发多样性,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有无数种选择可以填补空余时间。这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种感觉:不一定非要有家庭才能享受家庭带来的生活乐趣。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颠覆了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整个社会也在走向包容,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都能被大众所接受。不结婚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同伴,大家已经见怪不怪,过去人们在小集体里还有道德约束,现在越是大城市越开放,谁也不管谁。

  被迫单身

  房价、就业、生活成本

  江西人林文浩研究生毕业,在上海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5年,工作业绩考核的压力大得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工作攒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上海房价飙升的速度。更让他觉得高不可攀的,是上海姑娘的择偶标准: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还有一点更重要——上海户口。

  在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户口问题成了一些年轻人迈向婚姻的一道坎儿。

  婚姻的门槛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无形中也在水涨船高。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房价飙升更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望婚却步”。无房、无车、无钱都成为婚姻的羁绊。这些经济欲求的增加,迫使很多年轻人必须积累一定的财富才能考虑婚姻。

  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虽有所减少,但中国依然处在劳动力供给的“高原平台”上。每年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依旧保持在9亿人以上,直到2040年劳动力人口依旧不会低于8亿人。这意味着,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导致了婚姻的推迟。

  此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达30年时间累积了3000万以上的“剩男”。如果婚恋市场有“鄙视链”的话,那么大多数“剩女”往往是高知、高收入,处于“鄙视链”的顶端;而“剩男”则往往是学历和收入都较低,处于“鄙视链”的底端,这两组人群从根本上就不太可能匹配。

  《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您会怎样?”的问题,69.53%的青年选择继续等待,直到找到理想的人才会选择结婚;15.61%的青年选择“保持单身”;有9.34%的青年愿意“降低择偶标准”;仅有5.52%的青年选择“将就结婚”。

  面对结婚率一降再降的现状,不少专家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没有必要过多担心。无论是晚婚还是不婚,都是年轻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社会和家长应多尊重,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胡春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申城纪实
   第05版:申城纪实·教育
   第06版:申城教育
   第07版:家庭计划
   第08版:妈咪宝贝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缘分对接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旅游休闲
   第13版:健康讲堂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小楼书香
   第16版:名人生活
晚婚时代 两代人的婚姻观分歧加大
年轻人的婚姻被啥绊住了脚
家庭周刊大手小手09年轻人的婚姻被啥绊住了脚 2019-10-16 2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