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夫将女”、捎朋带友,假日驱车访陶都。
车窗外是灼热的阳光和空气,大脑似乎也在躲避烦热和喧嚣,整个人有昏昏欲睡之感。渐入陶都,无论是时间还是行人,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火气就这么兑去了。陶都,果真是经过火的锤炼,将火气兑尽了么?文化气息徐徐如风,扑面而来。街道两旁的紫砂店橱窗考究、陈设精美,一道道紫砂光亮,很是沉着。
家人朋友似乎少有人对景点感兴趣,在我,到陶都是奔着徐秀棠大师的学养而来,我渴望早点见到他。听说我要到宜兴,徐老先生很高兴,让高足史学明来招呼大家。学明和哥哥小明随侍秀棠先生,在紫砂界都是名声响亮的工艺美术师了。
经学明兄电话指引,一处白墙青瓦、绿水环衬的院门印入眼帘,墙上是徐先生的墨迹:长乐弘陶庄。大门处,由数十个石碾垒成照壁,正中一个碾盘方孔四周,刻了“隹、五、矢、止”四字,分别与中间的“口”组合,则成“唯吾知足”,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在这座占地30亩的庄园里,顺水泥石板踱步前行,小路两旁有碎砂石碾、石磨,紫砂矿石场,紫砂泥料场等等。忽然,有朋友大声称奇,原来她看到了先生烧制紫砂的仿龙窑,这座窑对它的主人来说是工具,但对这座庄园来说,十足是一盛景了。
荷盆吐兰、陶坯成墙。就在这里,住着紫砂陶艺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徐大师看到了我们,笑盈盈地,放下刻刀,迎着大家坐到了茶桌前。我读过秀棠先生的书,看过他的一些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是极敬先生的。临来时,特意为他画了一幅荷花,哪敢上一点点颜色,一花一叶一幅墨荷,洗尽铅华,再学谢稚柳先生的精致,生怕取笑于徐老。秀棠先生是书画名家,他展画后的微笑让我释然。
大家围着先生聊天。学明此刻变成了听话的小学生,只管倒茶,一语不发。我很理解他,想起我那几位恩师,尽管待我亲过子嗣,言行甚为温和,但对他们我永远都有敬畏感。秀棠先生常为弟子刻、书延誉,无比宝爱他们,但这与学生对着先生才有的稚拙气无关。
随后我们参观了数间紫砂精品展览室,在这里有幸得瞻徐老各个阶段的精品力作。他的陶塑系列作品《坐八怪》,用八种坐姿来表达人生感悟,站在“八怪”面前,让人浮想联翩。每一组作品都是文化生命的印迹,在环境恶劣时,他创作出歪戴官帽、虬髯张扬、一袭大红袍下拘着小鬼的钟馗;当“河清海晏”后,他又创作了无事可作,手托鸟笼、优哉游哉的钟馗。兴寄所托,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情怀。经历波折,但不曾辜负岁月,他用创作代替说话,作品《丙寅大吉》《雪舟学画》《大自在观音》等,成为不朽力作。
对年轻的我们,秀棠先生言谈中处处表现出长者的关心和爱护。听先生宏论人生、畅谈时事,让人不禁在内心感叹:他真是这一辈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不仅能书能画能文能刻,更是既有智慧又有肝胆呀!在回来的路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老先生的这种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才是我们后辈最应该继承的财富。
陶都,因为有大师,让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