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友藏砚既丰且精,陈列几案,愉其心神。沈氏于1917年逝世,其藏砚生前除零星拓成《石友砚谱》赠送亲友外,未成正谱。直至1923年,其子、媳若怀、绮韶认为“此百数十方之砚,尤为手泽所存,魂魄所恋,日久恐遂散佚,爰付氊腊,传诸永久”,拓成《沈氏砚林》四卷共158方。此谱面世,即引起中外藏家关注,藏砚曾被邀至“六三园”展出,后遂被日人桥本关雪捆载东去。从此,追寻《沈氏砚林》中之砚,一直是藏砚家关注之热点。近日笔者有幸摩挲又一方从海外归来的石钟砚。
石钟砚(拓本见图),为《沈氏砚林》中之第88品水坑端砚,长17.3厘米,宽10.5厘米,厚3厘米。石质细润,致密坚实,鱼脑冻、胭脂晕、火捺、青花俱有,砚作长方钟纹淌式,雕工简朴古雅。额篆“石钟”二字,款署“老缶”,款印“俊”。缶老题耑稳而润,畅而达,古朴之气盈然。砚侧吴昌硕以行书铭曰:“出入宫商,不屑谱郊祀之乐章,丙辰人日,石友属铭,七十三叟吴昌硕。”铭书小中见大,笔老锋健,神采逸动之感扑面而至!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日。时年为1916年,次年沈石友逝世。可见赏砚藏砚是伴随其一生的。
此砚钟形覆手有楷书铭文曰:“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耳而藏于心,心億则乐。按:周鬴、方尺、深尺,而圜其外。积实所容与黄钟合,其音宫,其器大镛也。故以左氏成语铭焉。乙亥长至前五日,为乾九道翁博粲。云间弟张坤撰。”铭文清劲挺拔,圆润雍容,书刻俱佳。张坤,字南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广印人传补遗》载其有《我楼偶篆》《五马金章印谱》。原物主乾九,名蒋元龙,工诗文,善书画篆刻,精鉴赏。著《春雨楼诗》《桃花亭词》等,以二人行迹推算,铭中之“乙亥”应为嘉庆二十年(1815年)。砚边另有“柯筠赏”三字隶书待考。
此砚红木盒底有中村不折“白沙村庄”印蜕,盖内有“第十三号桥本氏藏”印记,显其传承之迹。此砚集缶老篆、行二书,张坤楷书,柯筠隶书为一体,可不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