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鲤鱼跳龙门”衍变成吉祥图案之前,“龙鱼互变”的图案在四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壶中就出现了,后来又出现在商代的玉器中,至于青铜镜、石刻、木雕、刺绣等载体上就出现得更加频繁了,明清时期,鱼化龙又频频出现在瓷器上。前不久我在古玩市场淘得一只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盆,就是鱼化龙的图案。盆子边缘画的是一圈翻腾的波浪,浪头朝同一方向扑去,装饰性很强。盆底画一条钻出水面的鲤鱼,在高高掀起的海浪中,一条青龙腾空而起,追赶海珠。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动感十足,还用线描方法衬托了一圈云雾,可见这个寓意丰富的题材已经被民间艺人画得相当稔熟了。
上周与沪上篆刻家李唯兄一起去宜兴,在紫砂一厂园区拜访他的朋友李志刚,看到李志刚正忙着赶做鱼化龙造型的紫砂摆件,据称已经有某市收藏协会订购了一批,作为来年的礼物赠送给全体会员。我拿起一件刚刚出窑的鱼化龙仔细端详,作者对传统款式略有改动,却做得一丝不苟,龙须龙角龙鳞线条分明,比例精到。特别是龙的眼睛,炯炯有神,幽光四射。鲤鱼的尾巴似乎刚从水中甩出,水淋淋地非常传神。我毫不客气地讨了一件,带回上海抚玩掌心,写字时做镇纸也恰到好处。
李志刚是宜兴青年陶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陶瓷系,后进宜兴紫砂二厂学习紫砂工艺并从事设计,其间得到诸多名师指点,以紫砂雕塑立身扬名。作品有“飞鹰系列”“松鹤系列”“仿古系列”等,在全国陶瓷比赛中屡获大奖。
顺便提一下,以鱼化龙题材创作紫砂壶,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大概是首创者,他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宜兴老艺人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到了清代嘉道年间,经过紫砂大家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在许四海的壶具博物馆里,我看到过一把由黄玉鳞制作的“鱼化龙壶”,深得邵氏神韵。壶面塑云纹海浪,一面为鱼、一面为龙。壶滴塑一龙首,龙舌在注水时随壶体前倾而探出,饶有世俗情趣。近现代紫砂名家范大生、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过“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许四海也曾经制作过多把,可惜都送人了,至今没留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