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一半上海市民用的天然气从新疆大漠远道而来。清洁气从地下6000多米的气田中开采出来要沿“管”而上,这种特殊管道被称为钢管制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长期由国外进口。宝钢知难而上,把摘取“明珠”作为自己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走出一条精品创新之路。
核心竞争力靠高端制造
塔里木油田已探明大量天然气,但开采条件恶劣复杂,适用其工况条件的只有一种抗高压高温、耐腐蚀的“超级13铬”高合金油井管。这类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市场是空白,国际上只有日本等少数国家具有生产能力。
如何用上国产钢管,不再受制于人?宝钢勇挑重担。“现在钢铁企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我们要跻身国际化舞台,必须靠高端制造。”宝钢无缝钢管厂副厂长郑坚敏介绍,高合金油井管是最顶尖的钢管产品,掌握了这门技术,能为西部大开发油气开采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不追求产能,而是打造精品,在原创性专有技术上取得突破,走差异化竞争道路。2009年,宝钢启动高合金油井管的技术攻关,不到一年研制成功,用户使用成本比进口产品下降一半,市场占有率达到21%。在国内,仅有宝钢能提供这种“超级管”。
6000米钢管“严丝合缝”
2010年,宝钢的钢产量不到全国的7%,利润占到中国钢铁行业的27%,绩效在世界钢企中也名列前茅,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先冶炼,轧钢坯,把实心管变成“空心”,再车螺纹,让每段钢管无缝对接……“超级13铬”钢管研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一根钢管约10米长,要600根左右“连接”起来深入地下,开采油气。“连接”的过程如同拧螺丝,既不能拧得太紧、咬死螺栓,导致钢管不能拆卸;又不能拧得太松,引发油气泄漏。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最终加工精度误差小于头发丝的一半,钢管之间“严丝合缝”。
钢管下井的过程,宝钢人也一路护航。“交货不是把产品给对方就可以了,一定要服务到位,全程指导安装。”郑坚敏介绍,在塔里木,为确保下井成功,技术人员有时需连续5个日夜跟井服务。
每个员工都是“创新种子”
负责研制“超级13铬”的团队,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创新小组,由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徐宏是管加工工序的高级操作工,他深入现场不断发现新问题,提高加工合格率,形成了十几项技术秘密。遇到疑难杂症,他们先在团队里讨论,再请宝钢研究院、其他事业部的高级专家“坐堂会诊”。
炼钢团队领头人杨宝权至今记得炼第一炉钢的忐忑心情。“如果浇出来的钢不成型,废掉了,一炉损失就是300万元。我们诚惶诚恐,公司却鼓励放开手脚大胆干,浇坏了就当交学费。”炼到第三炉,成型的钢坯出现在面前,大家激动得击掌相庆。“从高级科研人员到一线工人,每个员工都是‘创新种子’,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创新点,而宝钢的创新机制就是让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