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很多人说,土方车闯祸很难管,有各种环节、原因和偶然性。
“宏君”公司负责人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们靠服务质量、安全行车、企业诚信去赢得生意,政府部门也更乐意把工程交给我们。”
这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又何尝不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之道?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杜绝“利益作祟”,以安全为管理导向,对事故多、违章多、转包多的企业也行使“一票否决”,对安全、诚信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机会,相信大型车的事故终究会降下来。
大型车38天发生事故18起夺命20条,本报上周进行的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一些大型车企业的管理缺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闵行区华江路上,有一家名为“宏君”的大型车管理企业,公司有37辆大型渣土车,近80名土方车司机,但据交警部门统计,2009年底至今,无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无一起死亡事故。“脱缰的野马”是如何被驯服的?昨天上午,记者搭上一辆土方车,亲身体验这家“零死亡事故”企业的“管理经”。
随车体验
越是绿灯 越要慢行
昨天上午10时,记者在吴中路轨交10号线停车场工地,爬上了牌号为沪B85228的土方车。司机朱传松是个28岁的安徽小伙子。
记者在车上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朱传松上车,十分疑惑。直到近20分钟后,朱传松爬上了驾驶位,憨憨一笑,解释了一番,才知道他在做出车前的车况检查。“水箱、轮胎、证件、电路、油路……按照公司规定,每天出车前有10项内容要检查,如果被公司查到没做出车前的车况检查,第一次、第二次罚款,第三次对不起,开除。”小朱对此很赞同。
开出工地,上了外环,路况挺好,但记者发现小朱的车速并不快,不断被后面的车超越。“是不是我来了,所以开得特别慢?”记者跟小朱开玩笑,小朱却笑着摇头:“我一般都保持在时速50公里,公司规定,车辆时速最高不能超过60公里,我们都装了GPS,车在路上开,位置、车速,公司电脑上一清二楚,一超速马上对讲机就会响,安全员都看着呢。”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从外环春申路出口下来,前面就是一个右转弯,记者没有出声,观察着小朱如何处理。这时是绿灯,但小朱没有加速反而降了车速,到路口更是慢了下来,仔细观察着转了过去。“越是绿灯越要慢行,老板告诉我们,自己不闯红灯,不能保证别人不闯,尤其是右转的时候,特别容易‘包饺子’,我一般都是反复看了再转,如果没把握,宁愿停下来先看清楚。”
谈到“内轮差”,小朱告诉记者,公司的车辆都装了转弯的语音提示,而且对后视镜做了改装,在原有的3块镜子外,又增加了一个镜子,可以最大限度看清一些盲区。
小朱的目的地是松江,一路行去超过20公里,有着严格的规定线路。“公司的安全巡视员都‘潜伏’在路线上,不按规定行驶都要罚款。”小朱告诉记者,这样也有好处,路线开得熟了,有多少个路口,多少个右转弯,脑子里一本账,开起来也得心应手,“其实关键就是一个‘慢’字,红灯不闯,黄灯不抢,绿灯反降,事故就不会找上门。”
企业管理
安全第一 效益第三
一个“慢”字,说易行难。“宏君”的管理者是如何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关键在于考核机制。
“我们的员工都是拿固定工资的。他们超速、违章,不但不能多拿钱,还要自己交罚款,我们还会根据规章对他们额外处罚。得不偿失的事,谁会去做?”
固定工资会不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呢?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规定车速必须在60公里以下,再根据这一车速进行测算,考虑堵车等综合因素,制订每人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只要达标就能拿到工资。”
为了避免疲劳驾驶,公司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我们的车都在工地上,每天有班车接送工人上班,一方面让工人多休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土方车在路上的时间,减少事故的概率。”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所有的车都是一车两人,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8小时内,决不允许开疲劳车。
这些措施会不会影响公司的效益?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安全第一,诚信第二,效益第三。“我以前也是开土方车的司机,很清楚安全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我们靠服务质量、靠安全行车、靠企业诚信去赢得生意,政府部门也更乐意把工程交给我们。”
据了解,除了企业里定期的安全教育,交警部门也会定期上门宣传,并与公司保持信息互通。在交警的帮助下,公司制定了很多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闯红灯一票否决”:公司与每一个司机都签订了安全协议书,无论是谁,只要有闯红灯的违法记录,一律开除。此外,酒后驾驶的,一律开除;飙车的,也一律开除。
“虽然我们的管理非常严格,但凝聚力很强。我们为员工提供免费的住房,员工家庭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即使我们的收入在行业里不算很高,但很少有驾驶员离开,因为大家都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