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需要用到手杖来支撑自己走路,那一定是进入老年状态了。我少年时曾经从书上读过希腊神话故事“斯芬克斯之谜”,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其谜底最后一句就是比喻人到了晚年,是那样地老迈无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手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当然,过去欧洲的绅士,出门也多有拿着“司的克”(即手杖),那是来显示身份的,不在此例。
而我与手杖的结缘则是在七年前的夏天,我外甥考上了大学,和我的儿子一起约我同去黄山一游,以了夙愿。我很清楚地记得:那天旅游大巴到了黄山脚下,大家正准备登山时,有当地山民吆喝叫卖登山手杖,吸引了众多游客。那手杖是用树枝加工成的,约2厘米粗,1米见长,顶端再横钉着一截手柄,便于手掌的按握。儿子对我说:爸,给你买一根吧。我说不要。他说又不贵,只要2块钱。我有些作色说:不是钱的问题,我还没有老呢,不需要用手杖(时年我还不到50岁),儿子诡异地一笑,并不回话,转身就去买了一根塞在我的手中,说你备着吧,万一需要呢。既然如此,我只好很不屑地拎着这根其貌不扬,只是被剥了皮的树枝开始上山了。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登山不久,我就需要经常地用它来点撑一下了,再以后的登山行程,包括在平地行走,它完全成了我的“第三只脚”。没有它,我是玩不转黄山之旅的。下山回沪时我把它带回家留作纪念。儿子在一旁偷笑,我则是苦笑,这根手杖以及它对我的支撑,太让我受刺激了,是否表明我要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己的体质实力,再也不能不自量力地聊发少年狂了。
后来我参加单位组织的三清山旅游,这次我学乖了,登山前先去小贩手里买好手杖,当时引来了许多同事善意的嘲笑。我可不在乎,并向他们宣传我的切身体会,竟有四五个中年同事也响应着去买了手杖。后面的故事如我所料的演绎着,登山过半,大多数同事累得不想挪步时,我因为比大伙多用了“一只脚”,虽然也累但几乎一直走在前面,还开心地享受着来自大伙的诸如“英明”“聪明”的溢美之词。到后来,我把手杖献爱心地借给了走得脚底打泡、腿关节僵硬的领队,支撑他勉强走完了最后一段下坡路。
再后来,我从网上得知北欧国家时兴健步手杖,他们玩的是双手双杖,据说在行走时用手杖支撑一下,能大大减轻腿关节和脚踝弯的压力,这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我立即行动,寻寻觅觅在豫园小商品市场买到了方便轻巧的铝合金伸缩式手杖,长短调节自如,不用时可放入行李箱,从此它成了我出外旅游的“第三只脚”和好伙伴。它支撑我走过贵州的山水,伴随我在“人间仙境”蓬莱听海涛风声,在苏州金鸡湖畔的绿茵地徜徉,又陪护我登上过祖国宝岛台湾,走进革命圣地韶山,爬上岳麓山的爱晚亭……甚至在家里,有时晚上散步我也会带上它。在外游玩时,只要对我用手杖有兴趣或好奇者,我就结合自身体会,大力宣传用手杖的好处。若有当地朋友或同伴羡我手杖者,我一概大方相赠,回沪再买。几年来也送出了十多根,让朋友们分享其妙。静下心来,忽然领悟到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的人生之路,其实一直是家人、朋友、同事甘作“手杖”支撑我一路走到今天,而我也是常乐为他人作“手杖”去助人的。原来人如其字一撇一捺,就是如“手杖”的功能那样,需要互相支撑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