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的《大师远去》中再现了别开生面的民国大师群像。民国是王纲解纽、诸侯蜂起、异族入侵、整个中国历史中少有的乱世,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动荡时代。在这样一个纷乱中暗含着文明与进步的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了一批特立独行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赵元任、李济、梅贻琦、金岳霖、刘文典、闻一多、陈梦家、冯友兰、顾颉刚、吴宓、钱锺书、穆旦、林徽因、冰心……
而这批人物的家庭背景、气质、爱好、学行、处世方式等等诸方面各不相同,中西交汇,文化碰撞,从而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星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岳南在《大师远去》中,鲜活地展现了民国大师真实的一面。如书中讲到的陈寅恪先生,他记忆力超群,留洋16年,历史上只有唐朝玄奘可比,失明后其口述学术作品,更加惊人。上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陈寅恪等教授南渡长沙、后辗转昆明,一路上,他的书几乎全部丢失,其学术研究难以为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四方求借图书。另外,他家人口多,困难时期,经常缺粮,这就是陈寅恪先生的实际处境。由此,我们看到了从学术大师殿堂走下来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陈先生,而不是所谓的学术大神,这样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傅斯年先生的学问在当时甚至后世多为同行所诟病,岳南在书中指出:傅斯年的最大功绩在于其学术组织能力,他创办的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由此刊发的学术成果在20世纪中国影响甚巨。试想,如果没有傅斯年的组织和学术制度的建立,身在史语所的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诸位大师,日后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
在中国历史上,赴海外留学16年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唐代的玄奘,再一个就是民国年间的陈寅恪。当时中国的几所名牌大学,80%以上的教授都有留洋背景,而入校的学生大多有国学根底。就人文科学来说,这批人在少年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后来又有机会到东洋或西洋学习现代知识,两者如同两块不同磁石,一旦碰撞,必然产生耀眼的火花和能量。民国的那些大师们虽然都远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富贵面前誓不低头的骨气,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