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与文心》选录了作者周维强先生近十年的部分读书札记和随笔,所写范围,主要是晚清和民国的史事和当代文化教育的评论。全书共分“书林意境”、“剪灯新话”、“听涛偶记”三辑。“书林意境”辑中,随意掇取书林中一个个小节,间或穿夹些平和的感言,全然没有今之学者的的得瑟。“剪灯新话”辑,闲话般地叙说了诸多文化教育名家的逸闻轶事,却未落入对名人猎奇探秘的俗套和时弊。我们从中领略的是前人的治学风范和道德人格。辑中《学林漫步》一文洋洋洒洒,涉及学科领域之广、人数之多、内容之丰富,赵健雄先生由此评说几乎是一部“另类的中国近代教育史”并不为过,对史料看似信手拈来,根本没有“文抄公”的“显摆”。“听涛偶记”辑中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议,独到精恰,丝毫没有当下“批评家”的愤激。曹增节说周维强总是“在看似需要评说的地方,却不置一词”,“不言,则大言”,“是智慧”,在我看来更是周维强所独具的从容心境。
周维强先生近三十年安坐冷板凳,在学林漫步,在史海遨游。当霓虹闪烁,有谁能气定神闲与你“剪灯”话“史思”?当市声潮涌,又有谁怡养情性独自“听涛”记“文心”?这是一个急功近利、浮躁喧哗的时代。而周维强却拥有一种“我们正在逐渐失去(的)散文的从容心境”。这是他一篇随笔的篇名,而在另一篇《散文的心态》里,周维强指出:“在这个创新呼声不绝于耳的喧哗与骚动的时代里,人们似乎丢却了修辞立诚的古训。”这不仅是对散文创作的忠言而且是对时代精神的针砭。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周维强之所以频频注目于那些“尚未远去的背影”的原因了。
周维强生长于浙江,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他深植于故乡的历史文化,津津乐道于母校的学术传统,在他持续写的札记随笔、论文专著中,随时随处、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故乡、对母校的情有独钟。一个心牵故乡、梦绕母校的灵魂是纯粹的、丰富的,惟其如此——借用卢敦基先生在序言中的话——他才能够既得道于传统,又能够丰富所在的传统。周维强以自己“狂吞豪饮”般的阅读拓展了别人的阅读空间,以自己从历史中获取的心得,丰富了别人的心得。一册在握,教人在现代的墨香中吸收着传统的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