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从“参考品”中甄别而出
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张德宁
  ■张德宁

  101岁的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最近仙逝而去,但他在书画鉴定领域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人们心中。在他80多年的鉴定生涯里,为国家鉴别、收集的文物达三四万件,其中就有1980年他在云南博物馆发现并鉴定为真迹的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 

  此图纵74.6厘米,横55.3厘米,绢本,浅设色,是建国初筹建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著名收藏家高荫槐先生捐赠的。尘封二十多年,1980年徐邦达先生来云南博物馆,慧眼识宝,从一大堆已被定为“参考品”(即伪品)中甄别而出,并鉴定为元代黄公望的真迹,从此成为云南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图的右上黄公望自题:“至正九年正月□王贤画,二十五日题。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为其晚年81岁之佳作。“剡溪”为曹娥江流经浙江嵊州境内的一段干流,夹岸青山逶迤,溪瀑奔流,历来有“剡溪九曲”之胜景。“访戴”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历史传说,源于南北朝时《世说新语》所载,说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徽之)住在山阴(今称绍兴),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命仆人斟上酒,打开窗户,望去四处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不禁感慨,起身徘徊,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戴逵是东晋时著名的隐士、艺术家,精于绘画、音乐。太宰司马晞派人召他去弹琴,他把琴摔地下,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于是避居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便连夜乘小船沿剡溪上溯,经过一夜才到,但到了戴逵家门口却又转身离去。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故事洋溢着文人随心之所欲的“逸兴”,似乎正契合元代文人的画意,故黄公望画来得心应手。图下是曲折蜿蜒的剡溪,上面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凹的岸边村舍错落,但空寂无人,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正是子猷“兴尽而返”的时刻。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宋以来画家惯用水墨留白的方法表现积雪,此图稍为不同的是树的枯枝杈丫上也刻意留白。山石堆叠,结构繁复而勾笔简略,只在石根处略加皴、擦,空灵洒脱。注重水墨渲染,而在石凹处及木质物件上施淡赭石,用的正是其倡导的浅绛法。无论章法及勾皴,都接近于南京博物馆的《富春大岭图》。 

  而与《富春大岭图》相同,《剡溪访戴图》也被台北故宫商借去参加2011年6月于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成为参展的其他11件黄公望书画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第六届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来信来论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3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专题
   第B17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8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9版:财经/年报专题
   第B20版:拍卖指南
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明·象牙雕达摩立像
刊头篆刻
四大名砚展风采
草书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04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2012-03-17 2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