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又称达磨,即菩提达摩之略称,南印度僧人。史传,南朝宋末航海至广州;另说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到广州。梁武帝萧衍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朝北魏入嵩山名刹少林寺。面壁九年,坐禅参法,世称“壁观婆罗门”。被尊称为“西天”(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在战事纷乱的南北朝,达摩的学说为朝野所接受,为僧俗所钦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诸国之间尖锐的矛盾,也扩大了禅宗的传播和影响。
在工艺美术领域,达摩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创造。历代能工巧匠充分发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特色,依据个人对佛教、对达摩的认识与理解,利用铜、陶瓷、玉、翡翠、象牙、竹木、犀牛角、各色巧石、泥塑、贝雕、刺绣、铁画、面塑、漆器、竹编、玻璃、麦秆羽毛贴画、剪纸等林林总总的材质与样式,构思、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达摩形象,由此衍生出的达摩文化,以其深厚的民族特色、人文底蕴受到收藏界人士以及平民百姓的关注和重视。
这尊明代象牙雕达摩立像,面庞圆润,双目前视,炯炯有神,相容慈和。赤足,捧钵,形象生动、端穆。袈裟纹理流畅,细微处刀功精到、剔透,整体效果滑润、和谐、得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