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黄浦江,两岸众高楼,是上海的象征。
曾几何时,我们为上海城市几十年不变,除了外滩就是国际饭店而自惭;20多年来,各种标志性建筑,尤其是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又令我们自豪。不过,这个步伐,可能要缓一缓了。
黄浦江两岸开发不追求标志性建筑,是韩正市长昨天调研时说的。他说,要多考虑功能和整体协调,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个大都市,必有标志性建筑;但是,城市发展并不是标志性建筑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还要考虑功能和协调。功能好不好、协调不协调,要从市民的切身利益和感受出发。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和郊区新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方向。本质上,正是为了上海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一个城市的所谓“面子”,并不在于楼高不高,而在于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老百姓生活幸福”为出发点。这,才是最重要的“标志”,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相关报道见A2版·要闻)